最近,有一只粉色的小猪“佩奇”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迅速在各个领域暴走(其实,这个动画形象早在2004年就产生了,只不过传入国内并引起轰动的时间比较晚)。
她带来的影响除了......
替代各种车标
彰显“社会人”的身份
就是——让人重新到了认识动画的力量。
1
不过说实话,在没有静下心来观看这个系列动画之前,我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这个脖子上顶一粉红色吹风机的生物,凭什么能风靡全球,受那么多人追捧(小孩、家长甚至一些老年人都爱看)?
为了给局外人一个解释,更为了帮自己找到答案,这几天抽空看了很多集,受益之余,细思极恐。
2
先说说受益吧,这也恰恰是人们喜爱《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的原因。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这部动画的场景就像孩子的简笔画一般,只用于表达(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形象、情感),而不是为了表现(花哨的技术)。整体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先别急着嗤之以鼻,也别妄下定论“不过如此”。咱们需要考虑的是,如此“粗制滥造”的作品能广为流传,它的过人之处到底在哪里?
3
那些大师之作,太过细腻,总是让人仰望,同样也让人疏远,除了兴趣中人,几乎没人深究。
反观《小猪佩奇》,大线条的随意作画,反而能让观众注意力留在故事情节而不是绘画技艺上。同时,圆乎乎、萌萌的卡通人物设计也无形中提升了亲切感。
但是,简单线条只是让大众接受的第一步,而不是唯一一步,否则“火柴人”肯定也做成动画片并且热卖了。
之前说到“粗制滥造”的作品,抱歉,这个措辞有些过分。抛开构图不谈,《小猪佩奇》其他方面真的有大师水平。
4
有没有觉得,这样的动画虽然简单,但是画面丝毫不让人反感?因为场景的配色就是大师水平。
除了特定的物体(比如草地、树叶之类),几乎所有的用色都是暖色或者安全色。
画面尽可能的柔和,缓解视觉压力的同时,也平复着观众的内心,使观众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5
另一个不能说它糙的地方就是:细节刻画。
当然不是说佩奇老爸的胡子,也不是佩奇她妈的睫毛,这些只是细,但不是细节。真正的细节在于,全家人开车都系安全带,还有骑单车的时候戴的头盔。
这些都是日常安全方面的细节,也正是这方面的刻画,让人感受到设计师的严谨和负责,顿时好感倍增。
6
画面的好坏决定了观众是否会尝试观看,而真正让人观看上瘾(很多家长陪孩子把全集都看了好几遍)的因素还是这部作品的——内在价值。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生活、工作、教育),这部动画都在传递一种国民“缺乏而不自知”的三观,也就是常说的正能量。
多看几集就会发现,这部动画所有场景都是一片祥和,没有暴力,没有强弱,更没有歧视!这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非常正确的引导。
偶尔,佩奇的爹妈也会发生争执,但是懂得为对方考虑的猪(其实说“人”也不为过)总是能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在教孩子,也是在教家长。
因为剧情中能传递许多零碎的知识,父母才愿意让孩子看(甚至陪孩子看);因为每集只有短短五分钟,方便记忆,孩子才能更充分地对知识吸收和消化。
7
也许是这部动画来自英国,中、英文化差异,导致整部作品中大概70%的行为都是中国家长、孩子做不到的,这就是细思极恐的地方。
在中国:
家长会教孩子筷子怎么用,却很少有人会告诫孩子“筷子乱玩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家长会告诉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却没人告诉孩子“老师可能也会发布错误的命令”;
家长从小会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却从来没人说过“好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
然而,差异最大的价值观,却是佩奇的老爸传递的。
他是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只不过项目让人哭笑不得——跳泥坑。当然,他并不是要教唆小孩没事干,去泥坑里打滚。
他想说的是:如果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就请坚持下去,即使不被理解,即使看起来可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成就,并引以为傲。
8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99.9%的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从来不告诉孩子可以这么做。
更有甚者,发现孩子走了别的路,就强行拽回来,美其名曰“怕你误入歧途”,实则“不敢赌”。
不信孩子、不信世俗,更不信那条自己没走过的路。
看得越多,越是喜欢这部动画。
对于国产动画,不求能超越,只求距离别越拉越远。少产两部《喜羊羊与灰太狼》吧,毕竟除了洗脑的片头曲,什么都不会留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