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与危机》读书笔记三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王朝灭亡的案例,大致可分为统治阶级内部叛乱、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直接原因。而许多王朝的灭亡受到了几种原因的同时作用,就如西晋、明朝等封建王朝,在同时受到了外族入侵时,西晋灭亡有更多的原因在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明朝的灭亡更多在于农民起义的打击,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但这几种原因的背后,还有一个可以深入解释封建王朝灭亡的逻辑链条,为我们在学习封建王朝的崩溃踢空了一种可以参考的思路。
01官僚机构的膨胀
我们在上文说到,中国古代为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劳动人口以及军队积极性,会极大地推动中央对地方的“强控制”,形成了一个上至中央、下至县的庞大官僚机构,为古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发展,官僚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长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并搭建起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骨架。但随着封建王朝经济与人口的停滞,官僚机构的膨胀往往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难以被逆转。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往往人浮于事、尸位素餐、结党营私,变得极端腐化。而真正干实事的官员却越来越少,行政效率往往越来越低,于是出现了官僚机构越来越膨胀而行政效率却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咄咄怪事,形成的巨大的恶性循环。
以明万历年间为例,官僚数额已经是明初的几十倍,但仍然出现了一方面从地方到中央的大规模缺官现象,各类机构运转不灵,另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卷王却大量滞留京城,乞求任命的现象,堪称千古奇闻。
02皇帝的举措
皇帝在古代作为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的超然存在,天生就肩负起了限制官僚机构、维持官僚机构统一与上下流动的责任。所以,专门为限制官僚机构,皇帝所设立的特殊部门反而在一次次的变化中成为了官僚机构的一部分,如西汉的中外朝、明的内阁、清的军机处,到最后与官僚机构融为一体,起不到限制的效果。
所以,为了更好地抑制官僚机构的自发膨胀,皇帝最终可以用的人不多,主要为外戚、宦官(太监)。外戚、与宦官可以说是皇帝最为亲近的人,但是外戚、宦官往往不能发挥皇帝想要的作用,反而会对官僚机构的统一造成巨大的破坏。但皇帝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它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个体必然需要一定的媒介将自己的权利放大,于是不得不依靠宦官。所以在王朝末期,被皇帝带入朝堂的外戚、宦官往往没有起到皇帝想要的效果,反而促进了官僚体系的进一步破坏,加剧了政治制度的崩溃。
03经济上的顽疾:土地兼并
不管什么时候,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总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此时政治上的调节就至关重要。在王朝前期,依赖于官僚机构对于经济上的强控制以及民间土地的自发调节,使得土地兼并的程度往往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趋势,没有成为社会的深层危机。
但是,随着官僚机构自身的膨胀与腐化,一旦官僚利用自己的封建特权进行土地兼并的力量大于自己抑制土地兼并的力量时,就会瞬间出现雪崩一样的局面。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许多王朝突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造成的流民,可能是这两种一正一反的力量相互交织的结果,一旦反方压倒正方,可能就已经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
04天命的丧失
一旦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与腐化、经济上出现了大规模土地兼并,就意味着官僚机构主要承担的任务就不再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调整与控制,而是开始恶性发展,大肆侵占民田,进行毫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在地方与中央都将形成一个个横行霸道的黑恶势力,甚至连调拨给官员的田地都敢侵占,可谓是胆大包天。
到了这种境地,朝廷上下道德败坏,官僚机构也失去了统一性,官职可以任由私相授受或卖官鬻爵,仕途失去了意义,于是朝野怨声载道。理想主义者避世不出,一旦遇到大规模的天灾,就会被看成王朝天命丧事的象征,而这个王朝的意识形态也想入到崩溃边缘,这个王朝就离彻底的崩溃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