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叫兽微信公众号上看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很有感触,写一写读后感想。
平常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充满洞见,他们说话犀利,观点鲜明,谈笑风生,非常具有启发性,等等。
我们经常会想这些人是不是读了很多我们没有读过的书,或者是接触到了更多我们没有接触的信息。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思考一下:
我们都经历过高中,为什么同一个学校或者同一个班级,有的考了600分,而有的考了300分,但是他们学的知识,看的书都一样的,甚至教课的老师都一样。
问题出在哪? 怎样才能让自己也洞见起来?
很多人的缺乏洞见并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李叫兽举了一个例子:
他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
但是他却学了很多个小时。他问自己:“我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
1、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够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2、雷军说了句“台风口上,猪也会飞“,要比“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更视觉化,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还有吗?
古人对抽象现象的解释也是视觉化的(这样更加容易理解),为了解释成雨的原因,他们塑造了雷公电母和龙王,它们都有明确的视觉化形象。
他一下子想了很多很多。他平时,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是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
这使我想起了学习并不是一味的记忆,而是知识之间要建立更多的连接,也就是李叫兽说的“联系”。
“学习“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是将虚拟的知识存入到大脑里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将不同事物彼此联系到一起,并在大脑中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变化。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可以连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连接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某个信息。
这样,当你有10000个知识,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