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有赖老师的两天工坊,因为对赖老师很认可,所以分享过给大家。其实并没有期待谁会参加。当时77和ly说要参加,我还小小意外了一下。对于77,我一直非常羡慕和欣赏她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去付出去争取。对于这样被人们称为“洗脑”的课程,她能参加,多少有些意外了。当然,这丫最后跳舞时把腿伤了,自然而然来不了了。期待的上海相会自然泡汤了。不过,还好,对于她,已经完全不陌生也没啥新鲜感了。哈哈。
而对于ly要参加,我也有些意外。印象中她对于成长,似乎并不是那么迫切,她对这个老师了解吗?这个老师适合她吗?我是有些担心的。甚至我推荐她先参加赖老师的微课,看是否是自己的菜,她也没参加。对于我在意的朋友,我发现自己多少是有些紧张的,尽管选择是每个人自己做的,但还是担心朋友会因为自己失望不舒服。这是我界限不清,想承担的地方。写到这里,似乎放松了一些。对于参加体验课程,每个人的体验和收获都会是不一样的。不知道哪个环节,哪句话,就会触动到内心深处,所以,对课程,放下期待和想像,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趣的是,77和ly,似乎是我的两面,一个是有想法,并总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也就是我想表达的做自己。一个总是有各种顾虑,对自己不信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总是被动地听从家人的安排。做事没有主动性。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典型的不能做自己。对于77,我觉得参加课程的必要不大。对于ly,我觉得她也许缺乏向前迈一步的动力和勇气。所以,对她们是否参加课程,真的没有什么期待。
然而,前天,ly告诉我,她还是没有勇气和领导请假。我才知道,原来她这些日子以来的沉默,并没有放下这个课程,只是,她可能一直在纠结中,直到最后的时刻,不得不做一个决定了。当然,她比我强好多,我通常要纠结到课程最后一天,甚至最后一刻,似乎只有那一刻,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有勇气为自己做点什么。
于是我问她的担忧是什么,她的回复我很理解。因为家里有事,她已经请了好几天假,是在张不开口再请了。我问她工作必须她来做吗?如果是,那就心甘情愿地放弃,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果只是去单位做个班,可能会一边上班,一边后悔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状态也不会好。我鼓励她去试一试,说出自己对领导的感激,自己的不好意思,还有想再请假的愿望。我认为,真实而真诚的沟通,最能打动人。如果不可以,为自己努力过了,也就没有遗憾了。不知道她最终如何请假的,不过,她的确过了这一关。
不过,她说,其实最担心的是如何和老公说,她害怕老公的否定,指责。果然,第二天,我看到了她和老公的对话。坦白说,她老公很有思想,一看人就很优秀。他说的话,也非常在理。可是,他的话让人感觉很有压力,似乎他是老师,你是让人操心的小学生,只有照着他的话去做,才是正道。不过,话说回来,男生向来比女生理性。更倾向于行动,解决问题。这是男女不同的特质。用男人的思维,去揣摩女人,自然不会太顺畅。
从他们的交流里,我看到了我自己家的问题。真是活生生的镜子啊。当你不能替自己做决定并承担那份责任时,只能把决定权交给家人,由家人替你负担了。你越像个小孩子,就越需要别人来管。反过来,别人管的越多,你会越像个孩子。如何走出这个死循环呢。也许唯一的出口就是,勇敢地为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不怕犯错。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不替自己决定,不发出自己声音,那么,潜意识就一定会捣乱,让我们像个任性的小孩子,逃避问题,不承担。只有我们内心的需要被满足了,我们才更有动力乖乖地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ly担心被老公骂,当她面对这关,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恐怖时,她才意识到,其实,她内在有个声音,对自己上课的决定有评判。是的,也许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当我们对自己不确定时,我们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障碍,貌似是对方的问题,实则是我们自己。
说到对自我的确定,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特别是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了遵循父母要求的方式,渐渐丢掉了我们自己的需要。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还是要自我成长,回到自己内在。
我想,ly勇于突破自己,为自己做决定的这个过程,意义之大,超过了课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