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1897年-1935年),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人,陕北红军和苏区的主要创建人之一,2009年9月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19年,谢子长考入省立一中,受进步人士校长杜斌丞先生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回到家乡办学。1921年夏,谢子长投笔从戎,到山西太原学习军事。1923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在“学兵团”结业,到河南、北平、天津等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4年春,谢子长回到家乡创办安定县民团,任“团总”,帮助学兵团同学李象九成立“学兵连”,学兵连和安定县民团后分别改编为石谦团第三、十二连,李象九和谢子长分别任连长。1925年冬,谢子长联络李象九、史唯然等再次奔赴北平和天津,受教于共产党人李大钊、刘伯庄、耿炳光等人。不久,经白超然和白志诚介绍,谢子长在北大支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年底,谢子长受组织派遣回到陕北,与中共绥德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在绥德地委领导下,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不久,改为陕甘区委直接领导的军队支部,谢子长先后任特支委员和军支委员。1927年春,谢子长率部进驻安定县城,协助建立了中共安定特别支部。农民运动在安定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陕北的革命火种得以播撒。
1927年8月,军阀井岳秀密令石谦处决其部下谢子长、李象九、唐澍等共产党员,石谦拒绝执行,在榆林遭到井岳秀的暗杀。谢子长等立即召开会议,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成立了陕北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清涧举行武装起义。10月12日晚,在“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清涧起义爆发,迅速歼灭敌人两个连及一个营部。20日,清涧、延川起义部队赶到宜川城下,敌人代旅长康子祥弃城逃跑,3支起义部队在宜川胜利会师。敌人派重兵对宜川起义部队进行围攻,谢子长带领一部分部队突出重围转战韩城,随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谢子长任正、副总指挥。1928年1月,部队因攻打宜川和数次战斗中损失过重,起义失败。2月,谢子长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来到国民党许权中旅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5月,与唐澍、刘志丹等领导了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兼第三大队大队长,率部英勇作战。渭华起义失败后,谢子长重返陕北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底,谢子长赴天津参加北方局会议,向北方局军委提交了《平定考察报告》。回到陕北后,谢子长派阎红彦、白锡林等十余位地下党员到山西参加红军晋西游击队的组建。1931年5月,在山西特委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在山西隰县辛庄正式成立。7月4日,平定县四十七军一部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10月,晋西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步骑兵300余人到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武装会合。10月30日,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谢子长来到南梁统一领导各支武装力量,组成了由谢子长任书记,刘志丹、阎红彦等同志为委员的部队党委。1932年初,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谢子长等先后把部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和以晋西游击队为骨干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在中共陕西省委和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等的领导下,红军陕甘游击队开辟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阳坡头、照金、旬邑县城等多次战斗的胜利,并开始了创建照金苏区的斗争。1932年12月24日,在宜君县转角镇,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1933年11月,谢子长又一次临危受命,带着恢复陕北红一支队和整顿红二十六军的具体任务,回到西北。1934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重兵对以安定、清涧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发动“围剿”。23日,谢子长率领陕甘支队南下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在南梁地区会合。25日,在甘肃华池县阎家洼村召开陕北和陕甘边区党政军联席会议,谢子长兼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8月26日,在攻打清涧河口镇的战斗中,谢子长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负伤。他不顾重伤在身,坚持指挥战斗,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1935年2月5日,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联席会议在安定县召开,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谢子长被推选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21日,由于伤势恶化,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年仅38岁。5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以纪念谢子长同志,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县名之一。
1939年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接见了谢子长的亲属,他说:“西北红军的创始人谢子长败不丧志,真了不起呀!”,为谢子长烈士墓亲笔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撰写了长达277字的碑文。194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毛泽东同志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周恩来等各界人士也题词纪念谢子长同志,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据当时延安《解放日报》记载,1946年2月烈士墓陵迁葬时:“瓦窑堡二万余人举行公祭,灵前四五顷地全是吊祭者踏平,附近三条道路为之增宽,人民之广为瓦市空前未有。”1954年重修后改为“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东北部的走马梁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