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整个2017自己的历程,我感觉“陪跑者”这个词比较贴切。
狼人杀火了,我们陪跑了个狼人杀。产品端有不错的体验,可惜慢了一步,也没能调动起充足的资源,体量和声势上偏安一隅,陪跑了头部产品。
斗鱼上了年度盛典,什么充能任务、竞猜玩法,其实都是我们鱼秀时期玩剩的东西,可惜鱼秀在最有希望的时刻戛然而止,我们陪跑了主站的领奖。
现在还有小游戏,前一阵还有视频社交,热度一波接一波,我们依旧在陪跑。
回顾2017的工作,其实从产品体量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大动静,但是就个人而言,陪跑实在是一个很锻炼人的活儿。
一边工作一边牢骚,todo上从待办事项早已变成了只言片语的牢骚库,回头边翻边乐,想了想,用几个话题梳理一下我的2017。
“天黑请闭眼”
2017最幸运的事就是能接手狼人杀这个项目。
大学那会,有一次从二餐吃饭回来,我对同学说,我要做个狼人杀的app。一直以来,能把桌游线上化算是我的心愿之一。正好狼人杀今年火了,我们着手在斗鱼里面做个狼人杀的游戏。
虽然从项目立项开始,我们和老板们反复讨论了直播和狼人杀游戏的结合点。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在一个以直播为核心的产品里内嵌狼人杀游戏,不太靠谱。但是一来既然老板对这块非常感兴趣,二来狼人杀也是个情怀产品,看起来试错这件事就非我们做不可了,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狼人杀这个项目,自己总结了一些产品侧的经验,后来汇聚成了一篇又臭又长的复盘文章,贻笑大方。
年关将至的时候,伴随着狼人杀渐冷,各家数据都在下降。借此机会反而又了解到了一些产品以外的信息。对于一个产品怎么冷启动,怎么长久运营,可能思路不要仅仅局限在产品侧、用户运营侧、渠道侧,如何用付费功能留住头部用户,如何用一些灰色的手段获取竞品用户,这里面的门道很多,牵扯到的角色可能也不仅仅是同公司里的开发运营团队,甚至能关系到第三方薅羊毛的团队。这块内容复杂而具象,有机会好好整理一下。
就好像狼人杀这个游戏,可能我们出身是个一贫二白的平民牌,但是天黑请闭眼之后,高手的视野一定不仅仅局限在自己这张平民的底牌,而是汇聚在场上其他各种角色,预言家、女巫、狼人、甚至裁判。
狼人杀这个项目带给我两个思考。
一,业务设计的时候如何协同上下游产业一起思考。
二,商业化功能在产品中承担的任务到底是什么。
“只有风暴才能击倒大树”
秦先生面对巨人王一战,使出了驰名天下的修脚剑法,一刀一刀磨血皮,最终砍翻巨人王。但其实这一战有捷径,如果你掌握了风暴剑的奥秘,几发战技就能让巨人王俯首称臣。没有风暴剑,巨人王只是一个难啃的大boss。有了风暴剑,自己才能融入故事的前因和后果,读懂洋葱骑士和巨人薪王的信任和决绝。
风暴剑,在业务设计上就是牵动上下游产业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能调动起更大的力量,没有这把钥匙,总感觉自己卖了力,但有劲儿没处使。
这把钥匙有两层理解。
第一层理解是公司层面。斗鱼是一个家底不雄厚的公司,不像360,随便抓出来一个人,无论是产品、开发、运营、市场,都是业界摸爬滚打一身技能的前辈,啥事靠谱的话,经常出现整个部门集体运作的情况。但就我们而言,除了秀场期间跟运营配合,其他项目期间运营的支持是零,更别说市场、商务等同学,连面都见不到。除了抱怨以外,我更多理解到其实是我们业务设计的有问题——业务没有和斗鱼的主线有太多的结合点,所以在老板眼中这块业务也仅仅是作为蹭热点的储备功能(既然其他竞品都做了,可能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一旦业务模式探索成功,我们再跟进肯定就晚了,不如找一帮人先做着)。对于这种功能的任务,连待解决的问题都是未知,难以估量投入产出比,自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
回想之前参与过的声势浩大的项目,共同特点有两个,一是和主线业务有明确的结合点,二是明确的能看到回头钱。所以老板肯投入。
得出来的提示是,一来业务设计的时候尽量抱住现有业务线的大腿,明星产品要借着现金牛的劲才能起来;二是现有情况下,要对蹭热度有足够的警惕心。斗鱼的现状不太适合蹭热度,比如年底的有奖答题大戏,别的公司产品上线,全公司都在铺量铺钱推广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在做产品可行性分析。
这倒不是什么坏事,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蹭热度大战中能笑到最后的,往往还是财大气粗的财阀们。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小团队小公司想凭借着一个想法一个灵感脱颖而出越来越难,笑到最后的往往都是精心挖掘需求打磨产品的团队。今年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多,他们没有跟别人拼命的发版节奏,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来。很棒,很厉害。
回想自己打巨人王的时候,也是拿着灵魂箭一箭一箭biu死的。只有风暴才能击倒大树?FNNDP。
“会花才会挣”
长久以来,我对商业化功能的理解都是,一个产品初期是要挖掘需求打磨体验的,等到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以后,才要去考虑商业化的事情,这应该是在360学到的做工具的基础知识。但这一年的经历给我另外一种思考,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工具产品,且工具产品只是很小的一种产品形态。
就拿直播来说,一个秀场氛围的直播平台,你敢想象如果没有礼物系统,这个平台是怎么样的吗?就以Nice举例,nice刚上线直播的时候是没有礼物的,硬撑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加了礼物系统。虽然没跟他们的PM讨论过,但是可以想象其中的纠结和妥协。虽然秀场是非常营收导向的产品形态,但是礼物所承担的除了为公司创造营收外,还有维系平台内各种角色的作用。
我现在的认知是,商业化的功能,什么时候做都不算早,尤其是含有娱乐、社交元素的产品。
对于头部用户,能让他们挣到钱或者能让他们显示身份的尊贵,是必须的。对于大众用户,能给个引子拽着他们不停的玩儿,也是必须的。这两点,商业化的功能都能一定程度上满足。
做狼人杀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游戏性和社交促活,极擅长做变现的我们其实并没有深挖各种变现功能,现在看来,其实空间非常大。
如何让用户花了钱,并且乐于一直不停地花钱用下去,这里面的门道很多,可能也可以单独整理出一篇长文。我深感自己长久以来受“免费的就是最好的”荼毒过甚,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让用户乐于掏钱出来,这才是比较良性的生态。
这个话题延伸出来以外的一些思考,那就是对于用户分类的思考。做商业的产品经理应该对用户的分类特别敏感,哪些人是花钱的,哪些人是消费的,要分的很清楚。但是一旦做到跟内容、社交相关的功能时,这块区分很容易就不敏感了。
最头部用户最大的价值一定是产生内容,维系最头部用户对于各项数据的影响比重比较小。
大众用户最大的价值是消费内容、产生数据,所以想提数据,目光要盯着这儿。
中部用户最大的价值是人肉的纽带,他们能对头部用户的内容二次创作、二次传播,没了他们,大众用户可能根本看不到或者看不懂头部用户的内容。所以推荐、分享,目光要瞄准这儿。
这些认知,放在游戏上也可用。
“进化”
用户端的东西,发展这么久,产品设计层面上,已经慢慢从简答题变成了选择题。题目类型变简单了,但对产品经理的考验却更上一层,除了最基本的挖掘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以外,我感觉自己今年思考最多的就在于我们的东西怎么跟各种主业务做整合。
这并不是说挖掘用户需求不重要,挖掘用户需求仍然是产品必备的功课。只是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不多的今天,每一个用户需求都有可为可不为之说。16年写的一篇文章,自己其实感受到产品的作用。好的功能并不是穿山甲,在未知的领域探路。而是一座桥,桥这边是用户需求,桥那边是公司资源,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很多时候蹭热度,要么是需求侧不强烈,要么是资源侧不充足,所以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可能天差地别。这件事的体会,在财大气粗的体系内很难察觉,一旦各方面捉襟见肘了,才能有很深刻的认知。
所以说这一年陆陆续续做了很多陪跑的项目,好在前半年也拿了团队奖,对团队是有交代的。自己要么经手,要么旁观了很多项目,给自己的体会倒是非常充实,甚至比之前为项目奔波忙里忙外得到的收获还要显著。这一年也算不虚度。
“优秀的人总相逢”
所以展望未来,来年做点什么事呢?这一年积累了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团队层面,还是人脉层面。如果这是场练兵,现在基本是磨刀霍霍的状态。希望有些大事能发生。
我是觉得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场足球比赛,是有时间限制的,时间到了,无论有没有进球,都得下场。
放到自己的职业,可能留给职业的时间就二十年左右。前十年在于积累,后十年在于升华。
放在前十年,对于任何一个职业的人,要做的可能就两件事:
一是得识一位靠谱的导师,能够用他的人生经验指引你不断进化。
二是得识一群靠谱的同伴,彼此年龄相仿、热情相当,必要的时候总能一起出上力气。
认识到这两件事,项目的成败、收入的增长、职位的高低,其实都是没那么重要的事情,个人能力的成长则是伴随着这些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这件事就很棒,因为2017,我有幸能跟一群优秀的人共事。
正值年关,客套的贺词意义不大。来年创造一点价值,可能才是最好的回馈。
优秀的人在一起,总会做出不一样的事情。
“一些分享”
絮絮叨叨,啰啰嗦嗦,零零碎碎,磕磕绊绊。
这大概就是我的2017吧。
整个2017没看多少专业的书,也就《游戏改变世界》翻来覆去翻了几遍,最大的感想是,以后再也不想看这些专业书了。很多专业书更像是科普书,写起来浅尝辄止,读起来没滋没味,有那个时间抠书,不如多读读闲书。倒是有一些鸡汤文让人受益很大,往往是某个产品的主理人经历了某些风雨后痛定思痛的分享,有理有据、拳拳到肉。
几篇文章分享一下,每每遇到困惑,就翻出来读一下。里面的信息可能对自己当前的产品没啥用处,但总觉得重新鼓了一股劲,鸡汤真好喝。
一篇是《曹增辉:新浪微博二次崛起的5大运营心得》,里面对用户的理解很有趣。
一篇是《行业型产品经理的六脉神剑》,里面也提到了桥的概念。
一篇是《傅盛:再谈认知、产品经理与创业》,鸡汤味最浓的一篇,炒了认知这个概念。
一篇是《Persona:我们在为谁做产品》,老实讲这篇对用户的分类比较浅显和主观,但好在能时刻提醒着自己别忘了其他不同种类的用户。
还有一些涉及算法、数学的文章,感觉对专业无所裨益,徒增谈资而已,但读起来很有意思,巴不得回去再学一遍数学分析。
这一年自己也写了一些文章,专业向的也有,娱乐向的也有。可惜专业向的文章思考最多,成文时间最长,却读者寥寥。娱乐向的文章往往一时兴起,耍个小聪明,或者撒狗血煽情,或者扒热文重洗,甚至有一篇不到一个小时就从立意成文的洗水文章在几个平台转载、好评甚多,不免贻笑大方。
尽管如此,费劲笔墨、啰里啰嗦,也比不上女主播一小时赚的钱。
文人穷酸命啊,老老实实搬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