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前言
1、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创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
前段时间,领导找我例行谈话。了解了我目前的工作状况后,领导提出了两个非常宝贵的建议。一个是有效利用履职清单明确职责范围,一个是利用有效沟通达到高效管理。梳理职责清单,其实就是该书中提到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也就是我们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强调的:精细化管理。
的确,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碰到踢皮球的状况。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职责划分不清晰,责任归属不明确。梳理了履职清单后,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在什么时候完成什么事项,哪些事项更重要,什么性质的问题需要及时上报等等。明确职责清单,是对自己履职范围的界限划定,也是对自己时间精力的保护。
事实上,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梳理,明确了每天、每周、每月的规定动作,工作效率的确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会遇到四种情况,而他自己基本无法控制。每种情况都会向他施加压力,将工作推向无效,使机构运作不灵: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
(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
(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
3、 管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却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成效。 管理者最缺乏的是时间。因此,如何管理时间是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果时间倒退到半年前,我是一定不会翻开这个书的。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别人,如何管理自己,全然提不起兴致。
如果不是今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也不会引发这么多关于沟通、关于时间管理、关于成长的思考。
经过这半年的历练,我仍在摸着石头过河。而流水的冲刷和洗礼,也总算冲醒了我长期以来强依赖心理的惯性思维。
当被需要,被依赖,渐渐地,自己开始变得独立。
当沟通成为必要,封闭的小小世界也不得不打开一扇扇小窗。外界的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没有想象中的寒风凛凛,还时不时清风徐来。
沟通,其实是一个真理越辩越明的过程。
在不断探索时间管理的路上,更是惊喜不断。陶肚大哥的易效能;夏君的标签管理法;波波安利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都在无形有形之中,影响着我的日常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
卓有成效,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