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男旦触发冷恋意识

男人扮女人唱演旦角戏,称为伪女伎,又称男旦、伶官、明僮、优童。

因多是少年子弟担任,故又称为相公。不过,由于旦角戏以孤媚见长,此类少年妆扮起来,自然也是千娇百媚的。所以相公之称,许多人都认为可能本来应该叫做“像姑”,意思是说他们像姑娘。以言不雅驯,遂音近而讹为相公云云。

这类名义考证,非常烦琐,兹暂勿论,且说那“像姑”之意。

男旦在舞台上演的是女人,当然举止神情装束都要像个女人。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四载高月官本人年已三十,“体干丰厚,颜色老苍”但“一上氍毹,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即凝思不语,或诟谇哗然,在在耸人观听,忘乎其为假妇人”。

这就是艺术。

从演戏这种表演艺术的角度说,演什么固然就该像什么,但要突破男女性别上的限制,仍是极为困难的。身份跨界、性别跨界,仰赖的,乃是对于异性生理心理状态的体会与揣摩,方能达成这种表演形式的极致表现。因此赋艳词人《梨园竹校词》赞道:“脂粉腻近仙姝,两字驰名是像姑”。

由此言之, 世或谓男旦之兴起, 是因舞台上不方便男女公然狎昵;或因清廷禁女伎,所以才用男人扮旦色来代替等,都未必足以信据。因为以男扮女,正是戏剧这种艺术“假扮”的极致,是符合这门艺术之原理与需求的。

然而,凡事总有两面,誉之所在,正是毁之所存。男旦扮女人扮得维妙维肖,仿佛仙姝,诚然能为他们赢得艺术上的赞誉。但一个大男人却娘娘腔地宛若小姑娘,又会引起现实世界中性别区隔与认同上的错乱,而惹人讥笑。赋艳词人那首诗的下两句说:“不信头衔臻绝贵,声声赢得相公呼”,就是这个道理。

相公一词,在这个脉络中,就有了贬意,甚至成为同性恋者的指称词。一般人若被视为相公或旦色也都会不高兴。《金台残泪记》卷三记:“嘉庆间,御史某车过大栅栏,路壅不前,见美少年成群,疑为旦色。叱之。群怒,毁其车”,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也就是说,社会上一般人对于男旦,是赏其艺而鄙其人的。往往朝同性恋,也就是“男风”方面去想象。

文人则不然,既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其技艺;又对他们的人,抱持着尊重、怜爱、鉴赏的态度。不唯与之相交游,亦辄为之评题立传,写成了许多如上文所引《燕兰小谱》般的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以绝艳惊才之笔,绘香珠暖翠之神;以热肠冷眼之思,为惜玉怜香之作”,其基调是同情的理解与审美的态度。而且“色艺俱传,兼写性情之春熙”(均见罗浮痴琴生《昙波》序),是同时指向其艺术表现和人之性情与体貌的。

这些作品,大都被视为戏剧史料,如张次溪所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就收录了几十种这样的著作。

可是,这些其实大多不是讨论戏剧艺术的,与戏曲之唱腔、唱词、表演方式、舞台处理,往往无甚干系。所论虽为伶人,所评虽亦或指涉曲艺,但常是对人的品鉴。或志交游、或诉衷情、或记盛衰,着眼点常不在戏而在人。

例如《燕兰小谱》卷一,全部讲一位王湘云“虽隶乐部,颇嗜风雅,歌板之余,寄情笔墨”,曾经画兰扇送人,此人及其文人朋友们便和了一大堆诗的事。共收了五十四首诗、三阕词。这一卷,除了让我们明白当时戏剧也擅长书画、且与文人多所交往之外,不能帮我们了解任何戏剧的问题。

因此,这些与其说是论述戏剧的史料,毋宁说它是古来人物品鉴之延伸;其或论艺者,则兼衍古诗品书品之绪而已。

它们有不少即是自称为“品”“鉴”的。如香溪渔隐《凤城品花记》即是。写明僮事迹的小说,也叫《品花宝鉴》。其他作品,不见得是以品花为名,但其中论述,殊不乏以“品”为说者。如麝月楼主谭献《增补菊部群英》即将它所要评论的人物分为上品三人、逸品二人、丽品先声四人,继起六人,能品先声四人、继起四人,妙品先声四人、继起三人。沅浦痴渔《撷华小录》则分为逸品、丽品、能品三等。

这种分等论人之法,乃《汉书·古今人表》所创,分人物为九等。其后九品中正之制,即昉于此。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亦依其架构,将古今诗人书家分为上中下三品,各品之中又有上中下,故仍是九等。到了唐朝,张怀瓘又把上中下三品分别称为神品、妙品、能品。李嗣真则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另加了一个“逸品”。谭献品花,用的也就是这个架构。所不同的,只是把神品改为丽品,把能品放在妙品之上罢了。沅浦痴渔之作,则删去了最下一品,仍维持为三品。

播花居土《燕台集艳》是另一种品题法。它模仿司空图《廿四诗品》,自称:“自唐司空表圣撰《二十四诗品》,嗣是仿其例、作续诗品者有人;广其例,作书品画品者亦有人。辞各美丽。余读而爱之。兹值雨窗无事,爰于四喜、春鉴、三庆四部中,就耳目所及,戏拈二十四人,以技艺优劣为高下,小变体裁,用成花品”。不仅体制仿司空图《诗品》,其序文辑《文选》句,题辞集唐人诗,具体品鉴时辑《西厢花》及宋人词,分为灵、仙、素、高、逸、生、能、清、殊、静、精、幽、新、乐、佳、异、选、华、画、寒、奇、妙、名、情廿四品,熏香掬艳,实亦蔚为奇观。品鉴美人美技,本身亦为美文。

唇桥逸客、兜率宫侍者、寄斋寄生合着之《燕台花史》,虽未如上文所举各书标名品称,但所述诸伶,均有风格判断语。如春容、风华、骀宕、潇洒、温婉、旅艳、新颖、俊逸、韶秀、轻盈、和厚、绚烂、绰约、幽静、风骚、缠绵、娇痴、清冲、娴雅、明净、柔媚、英爽、松、悟淡,其实也是廿四品,也是仿司空图《诗品》。

这些显然都是由汉魏人物品鉴及诗书品鉴传统延伸而来的审美活动。“持改南之月旦,自诩无私”(寄斋寄生·燕台花史序),“梨园韵事、菊部佳伶,自有待谱向吟笼,品资彩笔”(圆峤花主·燕台花史跋),“爰写风流之名字,为月旦之品评”(了然先生·鞠部明僮选胜录序),“月旦恣其品评,替国长夫声价”(铁花岩主·评花新谱序),“一字定评,略寓王前卢后。……品题特慎,界画从严” (好丽殷勤客·华小录序)等等。其品题、品评、品藻、月旦之类语词,无不表明了它是审美的现照。所审美之对象,自然也含有其人之技艺部分,但这个艺只视为伶人赞体人格美感的一部分来看。

这样的品评,正如他们所常说的,乃是品花,旨非论戏。谓余不信,可以再看看情天外史所著《情天外史》的凡例。该凡例说得明明自白:“是书专为后进司坊揄扬色艺,是以科班名角,概未登入”“是书专为后进提倡风雅,是以出师立堂,毋庸赘述”。

《情天外史》分为正续册,正册有神、隽、艳、俊、能、异、佳、倩、俏、逸十品;续册有超、上、媚、妍、憨、殊、妙、美、静、绝十品,亦《诗品》《书品》之流亚也。但最重要的,是它说明了这类书的性质:真正的科班名角、出师立堂者,它反而未必叙及;所重者,为色艺、为文人所欣赏之风流雅道。

既是审美活动,目的就是审美,即所谓“揄扬色艺”。但色易征见,艺难体会,故审美所务,自是以色为先的。

曾自诩“梨自月旦、花国董狐”的小铁笛道人,撰《日下看花记》,说得很清楚:“(彭桂枝)……姑射琼枝缥缈,云中飘堕,令人神往移时。……具此兰姿玉质,花非解语、月固多情,不必征歌,即以彭郎作花月观可也”(卷二)“色稍次者即场上无分”(卷四)。

歌场之中,以色为先决条件。有色之后再论艺,无殊色则根本上不了台盘。若颜色足以动人,艺稍差些,甚或根本不会唱,乃至不唱,却也没什么关系。

此非小铁笛道人个人的偏见,乃是当时风气,故《金台残泪记》卷二云:“今旦色多无歌喉”,艺兰生《侧帽余谈》云:“大约生旦之曲,宜于浅斟低唱。雏伶喉气未充,仅能随萧管依约附和。而观此等剧者,亦以色不以声也”。

为什么欣赏戏曲却以色不以声呢?这并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表演艺术一般之性质即是如此。莫说清朝,现今歌手演员,难道不是如此?受欢迎的,称为偶像歌星或影星,大概都不会唱也不会演,“仅能随萧管依约附和”。但他们有人气。观众听众看花有意、追星成痴,为之成立各类后援会,嘘捧爱恋,不遗余力。

真能唱能演的所谓实力派歌手、硬里子演员,其实就是比较不受欢迎,也不会有人捧的。他们之中很少能成为“明星”,只能卖力讨生活。明星则不然。明星固然不乏色艺兼行而真能为该艺术门类立一典范者,但为数既少,且无论如何,色仍是先决条件、是必要条件,倘无此色,则其艺亦无所表见。

《金台残泪记》卷一曾载当时所谓四大徽班(四喜、三庆、春鉴、和春),后来以春鉴、三庆二部为盛,“春鉴部以色著者,首纫香、竹香,次碧湘、蕙香。三庆部以色著者,首小郄、次莲仙,固皆尤物也”。此类艺人,均名以色着。

而他们的色,如前所述,乃是一种女性美。因其所扮演者,本以小旦为主,故色之标准,是以能否呈现女性特质来判断的。

品题色艺,而着重刻画他们如何体现女性美的词语,不可胜数,如“缥缈楼台望不真,娉婷忽见女儿身”(南国生《昙波·题词》)“现女郎身说法,为古人事传情,尽态极娇,燕瘦与环肥并妙;新声逸韵,秦筝与赵瑟同工”(罗浮痴琴生《昙波·序》) “怪他裹足缠头,较胜青衣侍者;对此歌裙舞扇,逼真红粉佳人”(四不头陀《昙波·自序》)“张庆龄秾纤得中,仪态闲雅。当其酷酡颜半醉、倚榻微眠,星眸乍回,色授神与,无言却对,令人之意也消” “沈宝玲,风流放诞,媚态横生”、“范小金,工颦眇视,弱不胜衣,俯仰之间,神如静女”“吴樨芙,靡肌腻理,绰约逾常”(余不钓徒《明僮小录》)……生香活色,刻画如绘,简直把所有传统形容女性姿貌神情的相关词汇与典故都用齐了。

写其美,实在也令人觉得比什么现实世界的女人都还要美、还要像女人。无怪乎铁笛生有诗云:“菊部群英迥绝尘,脂柔粉腻暗生春。赖君彩管标题出,胜展冰绢画美人”(续赋艳词人明僮赞语因书其后)。看这些描述,确实也要胜过看美人图、仕女画。

这些“美人”怎么来的呢?女性之美,只在青春。而少女之美又非老男人可以貌袭,只有小男孩足堪神似。兼以年齿尚稚,喉音未改,身量骨架,均与少女近肖,所以才争相觅取,找到戏班子里来培养。《情天外史·后序》说:“书写繁华无过沪上,司坊色艺无过都中。扮美妓,作名优,插宫花于帽侧,饰小童为小女,理云鬓于窗前”,讲的就是这种状况。

当时盛况,据《燕京杂记》说:“京师优童甲于天下,一部之中多者近百,少者亦数十”,“优童大半是苏扬小民,从粮艘至天津,老优买之,教歌舞以媚人者也。妖态艳妆,逾于秦楼楚馆”。但采买虽多,真能出色者实亦甚少,且当然是“色稍次者即场上无分”的。

这些苏州扬州小童之所以特别受北京天津人欢迎,主要原因是南方人。特别是扬州人、苏州人,较为柔美,饰小童为小女时,相得益彰,更能显得出女性姿媚的神态。因此《怀芳记》称赞陆小芬“性情和婉,举止安雅,绰有苏州风范”又感慨:“自江南用兵,苏扬稚幼不复贩蕾都中,故菊部率以北人为徒,虽亦有聪俊狡绘可喜者,而体态视南人终逊”。

采择苏扬小童为优伶,主要是为了体态性情的缘故,也可以间接说明为什么当时苏州的昆曲反而并不流行。《金台残泪记》卷二:“今都下徽班习乱弹,偶演昆曲,亦不佳”、《凤城品花记》:“时都下不尚昆曲,故所演多杂剧”、《鞠部丛谭》:“及光绪中叶,昆曲极衰,无人过问”、《宣南零梦录》:“光绪甲申后,昆戏忽成绝响”等记载,都说明了昆曲在北方越来越衰微的事实。而就在昆曲这么衰微的时代,观剧品花者弃苏州之曲而赏苏州之人,越发显示了这种品赏,所重者在彼而不在此。

十几岁的小男孩, 一旦“易形体、齿甫壮,而妓好化为老丑”(怀芳记),便要遭到冷落淘汰了。所以《长安看花记》说:“此中人不过五年为一世” 。《金台残泪记》卷二也有一诗云:“瓜时己觉减娇憨,都是盈盈十四三。开到桃花春色尽,东风二月断江南” 自注:“今自南方来者,年十三四而己。然成童后非殊色,门前鞍马稀矣”。优童青春之短暂,更甚于少女。

换言之,品花者只赏此一段春光,以小童饰小女,创造出一种典型的女性美来供其玩赏。

这种美,当然是矫揉造作而成的。不仅须“ 教歌舞以媚人”,而且要从身段体态、肌肤修饰等各方面去雕凿,才能将顽石改造成玉人。《侧帽余谭》中曾述及其修冶之法二则:

相君之面,虽不能尽似六郎,然白晰翩翩,鲜见黝黑。孟如秋言:“凡新进一伶,静闭密室,令恒饥,旋以粗粝和草头相饷,不设油盐,格难下咽。如是半月,黝黑渐退,转而黄,旋用鹅油香胰加洗擦。又如是月余,面首转白,且加润焉”。此法梨园子弟都以之。余笑曰:“卿之得有今日,亦正洗伐功深耳”。

郎一至,正如苟奉倩熏衣入坐,满室皆香。盖丽质出于夭生者少,不得不从事容饰。芳泽勤施,久而久之,则肌肤白香。更佩以麝兰,熏以沉速,宜无之而不香矣。买香之肆,驰之膏沫者,别椎桂林。余赁以佩带者,则数花汉。冲用熏焚香,则有合香楼,皆著名老店也。

这是肤色与香泽上的修饰。至于体态形貌上的改造,则最重要的,就在小脚。女性婷婷袅袅的姿态,本与其小脚有关,其效果正如今日女人之穿高跟鞋。男人若“大踏步便出”,即绝对不能呈现出女性的矜持、绰约、摇曳等诸般风致,因此也需小脚。

男童脚本不甚糙大,稍事调理,不损筋骨,则不真裹也不太离谱。将来长大以后,亦不妨碍其娶妻、过正常人生活。此为一法。另一法则为装小脚。

当然,也真有缠足如妇人者。《侧帽余谭》云:“窄窄蛮靴,小步花砖面上,亦殊可观”,即指此而言。《金台残泪记》亦有诗赞曰:“百蝶风裙正小开,双莲金地故徘徊,凌波满日生尘路,洛水神妃锦水来”自注:“京伶装小脚,巧绝天下。谱云始于魏三,至今尤盛也”。

按品花者的记载,他们不乏成功者,娟丽姣婉,甚或更胜一般女郎。《怀芳记》说“夏芙、秋芙,长身玉立,回眸一笑,观者惝恍不能自持。苏长公谓食河豚值得一死。余谓秋芙倘是女子,为我作妾,亦值得一死也”。这位秋芙,就是不能度曲,唯以色胜的伶人。当时有人集联赞彼“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足见萝靡庵老人之说并非阿私。而这样的例子,正不知有多少。

可是,这种女性美,是矫揉造作而成的。品花者对女性之美既如此之欣赏,为什么不径去欣赏女人便是,偏要费这么大的功夫,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妆须眉为巾帽,而后再来品赏这假女人,嗟其肖似、叹其姝丽,究竟所为何来?

可能的社会原因,当然是政府的法令和社会风气使然,故不得已才以男扮女在舞台上表演,等到真女人可以上台自己演出她们的故事时,这种干旦就逐渐没落。而此矫揉而成的女性美,以及因它而成形的品花关系(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互动共构的鉴赏关系),也逐渐转变。旦角到清末,女伶已盛,至今则干旦几成广陵散。小生一行,甚且渐由女扮男为主。男优则主要在武生、老旦、老生、净、丑等行当里发挥。

这就显示了假不如真,过去塑造的那种仿拟式的女性美典型,在面临真品竞争后,赝品自然就衰落了。伶工角色上男性女性分布状况的改变,事实上也就是审美态度及美的典型之转变。

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在古代,歌儿舞女,本不罕见;明代士大夫教唱女伶,亦极寻常,何以到清朝反而易弁而钗,以假替真?

其次,文人士大夫倘欲寻花觅柳,肆其多情;选色征歌,品藻群芳,自然也还有秦楼楚馆可以流连,挟名妓、宿娼家,月旦人物、排名分品,又有什么困难?真女人之美色原本不难觏睹,又何必苦费周章,寻此狡童,饰为静女?

再者,若说此乃海滨有逐臭之夫,独沽此味;或性恋同男,不暇视女,所以才喜欢这个调调儿,也都于理欠通。因为像王韬就同时赏妓苑之花,也品优国之伶。所著《瑶台小录》是谈男优之美的;《淞隐漫录》则多讲妓女之美。

换言之,明僮之美,可能与一般女人(包括娼妓)所显示的美,在审美意义上确有不同,因此值得他们去创造与欣赏。

一般女人和男旦的美如何不同,我别有文章分析。此处只说欣赏者审美态度上的不同。对一般女人,男人的审美是关乎性欲望的,有体温,故属于热恋型。对男旦,狎其躯体者毕竟只是少数,多数人赏其色的色,乃是“隔水看花”式的审美观照。固然也为之痴迷、为之倾倒,却是冷恋型的,跟文人品诗、品棋、品画相似。花国记伶,辄仿《诗品》,就是这个缘故。

此外,我们也应注意艺术的原理。艺术,从本质上说,即是非自然的人为造作。如朝曦夜雪,纯任自然。而画家画出的朝曦夜雪,仿拟形状,才是艺术。女人也一样。生成的女人,只是自然,不是艺术。伐毛洗髓、修冶调教,以状女子之形容姿态,才是艺术。其融新理旧,类如雕凿大朴;其易弁而钗,又等于幻化阴阳。迷离恍怳,是邪非耶,所以迷人。迷者惑也,一切反串,都能起眩惑作用,而男旦为其尤者。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八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8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15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614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7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9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62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9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2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8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9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8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5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10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0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23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46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33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