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开始:
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袭制、战国及秦汉时形成的军功制和养士制、赀选、察举、征辟、策试、任子、纳赀, 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等,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和分裂,皇权拥有者们认识到如果解决官员的选任问题,就无法建立绝对效忠于自己的官僚系统,就不能消除贵族对大一统皇权的威胁与挑战。这就是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的社会背景。
科举制度起于隋代, 确立于唐朝。唐代的科举类型有常科和制举两种, 以常科为主。常科的考试科目繁多, 主要有:进士科、秀才科、明经科、明算科、明法科、武举等等。但科举及第, 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是否任职, 还要由吏部铨选。因此,隋唐科举制有其历史局限。实际上带有察举推荐制的历史遗留痕迹, 立足点都在主考本人的素质, 而不是求制度的完善, 立足于人治。
科举制的发展:
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 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使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宋代科举的科目种类沿用唐制, 以进士科为主, 进士以外的科目通称诸科, 后经逐渐演变, 停罢诸科而增加进士名额, 并设新科明法补诸科不能改进士者。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较唐代严格, 范围规模都有所扩大。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化, 不仅对政治, 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最有意义的变化是科举以一种尽量客观、中立、平等的标准对待所有投考者, 不再重视贵族门第。宋代的科举, 出现了向“标准化考试”发展的势头。
明代选官为三途并用, 即科举、学校、荐举, 其中最主要的是科举。明代科举制度是在沿袭唐宋基础上建立的, 清代几乎全部袭用。明清的科举考试都分为三级:全国各府、州、县, 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 兼及识见才能, 明代专以四书五经命题, 即所谓制义, 通称八股文。由于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 科举制度开始由盛转衰, 并最终于清光绪31年 (公元1905年) 被废除。
从科举制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对限制官员的权力及皇权的进一步扩展的作用。其最核心的意义在于,通过科举制度,官员的来源越来越操纵在皇权的手中。这样,官员就不能不更加依附于皇权,而自己的独立性也就日益削弱。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实施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即皇帝的大一统的权力不断扩展,行政机构的力量不断被削弱。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存在近一千余年, 具有较为高效的政治影响, 更深层次满足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科举制通过政治录用功能, 取得了文化认同, 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 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仍然沿袭下来,。当代的中国, 甚至西方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制度形式, 使之更先进, 更切合实际。研究科举制度, 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 可以使今天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