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有一种指责型父母正在努力养出精神疾病的孩子。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这样形容一些家庭,整个家庭环境就像精神病院,处处充满了指责,抱怨,矛盾,这样的家庭是不可能养出一个正常的孩子。其实,多数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用了错误的教养方式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百家讲坛。这日子没法主讲人赵玉平讲过一个身边故事,一位当妈的朋友找他哭诉。赵老师这日子没法过了,医生看到儿子出来倒水,就问了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儿子一听就炸了,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说完,立马砰狠狠关上了房门,妈妈觉得儿子火气太大,不知好歹,对不起自己一番苦心。可当赵玉平找到他儿子,儿子却又委屈又气愤。原来,每次妈妈问他作业写完没,不论他回答写完了,还是没写完,都会迎来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写完了,那还在沙发上发呆,愣神还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没写完去写啊,就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得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这个德性,你对得起谁呀?这让我想起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曾提出的双重束缚理论,意思就是不管孩子怎么做,在父母眼里都是错的,孩子不干活要被骂懒,干活没干好,要被骂笨,不说话就是哑巴说话了,就是顶嘴,不管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父母总有理由指责孩子一个家庭最糟糕的沟通模式,就是像这样不停的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攻击,这种攻击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更会对孩子产生持久深远的伤害。我身边有位朋友一直过的很纠结,很痛苦。他从小性格比较内向,母亲总骂他是个闷葫芦,让他多出去社交,多当他出去交朋友,母亲又总是说这个孩子成绩不好,那个孩子没有教养,还骂他,一天天就知道出去鬼混。每当跟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她就压力倍增,浑身紧张,因为坐着不对,站着也不对。他只要为自己辩解一句,母亲就会说我这么操心,到底是为了谁啊?还不都是为了你呀!大学毕业后,她还是想孝顺母亲,便将母亲母亲接到了身边可母亲却总是在他面前抱怨自己不会普通话,也不认识几个字,在城里生活不习惯,他便碎了母亲心愿,将母亲送回了老家,结果母亲又跟亲戚吐槽说养了白眼狼,嫌弃他老了不中用了,母亲在电话里经常常说羡慕别家父母可以自在潇洒,天天和儿女出去玩,他便趁着假期带母亲去旅游,可是母亲却全程板着脸,要么吐槽门票太贵,要么责备他乱花钱,要亲无尽的指责和挑剔,让他充满了挫败感个无力感,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让母亲满意?他总说自己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心情也越发低落,最终陷入了抑郁。有多少父母像我这位朋友的母亲一样,把指责当作沟通,把打击当成爱不停的讽刺,挖苦,挑剔,将语言变成了利刃,一刀刀割伤孩子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曾说,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和偏见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自我攻击。当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批评,他便会开始自我贬低自我,怀疑最后陷入无尽的内耗,不断折磨自己,直到把自己逼出病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人们在听到你好笨,你真差劲。等指责型词语时,大脑会释放大量压力激素皮质醇,孩子大脑发育尚不完善,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弱,无法快速降低压力激素的分泌,当压力激素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状态,孩子又不知如何舒缓压力,便会陷入持续紧张焦虑的处境中。长此以往,便会情绪失控精神失常等。
人类学家贝特森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也证实,习惯指责的父母更容易养出患精神疾病的孩子。俞敏洪曾在节目中提到过一个案例,有个孩子高考考了638分,当时离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差了30多分,哪怕这个分数已经非常不错了,但父母却不满足,指着孩子鼻子骂你,看我平时就让你小心点儿,就让你不要粗心,高考就这么一次,进北大的机会就被你这样错失了。我们平时和你说的话,为什么不听?父母不间断的指责,让孩子瞬间就崩溃了。更可怕的是,一个星期不到,这个孩子就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精神分裂。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指责型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灾难,让孩子的身心都备受摧残,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也成为一个指责型父母给到孩子更好的滋养。首先,学会欣赏孩子多给正向反馈有个小女孩自己喜欢在家瞎琢磨,画画一次他在草稿本上随手画下的前排同学的背影,画的惟妙惟肖,大家都说他很有天赋,可妈妈却说要是学习能有这么用心就好了,你看不是孩子一无是处,而是父母整天只盯着他的缺点和不足,所以第一反应就是打击和贬低心理。学上有一张很著名的图片,只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恶魔,若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其实父母看待孩子亦是如此,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沟通方式,把笨懒猪脑子等负面词汇换成你很好,你真厉害,你以后一定很了不起,等正向反馈接纳孩子,欣赏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阳光,自信,成长的越来越好。其次,做个不扫兴的父母,前段时间一个22岁和父母挤在出租屋的女孩火了,女孩刚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爸爸是送外卖的,妈妈则是做家政的,家里条件挺苦的,一家三口只能挤在一个小单间里,可女孩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的窘迫和自卑,我和自卑反而阳光自信落落大方,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父母从来不会扫他的兴出去买奶茶,不会被指责乱花钱化奇奇怪怪的妆,也不会被教育带爸妈去吃好吃的,他们都会打心底里开心,可很多父母却截然相反,他们见不得孩子太高兴,但凡孩子有点什么开心的事,他们就忍不住泼点冷水,孩子照了下镜子就骂他臭美,孩子拿奖状回家又说他不过是走了狗屎运,孩子从父母那里不但得不到想要的帮助和支持,反而还要消化父母的指责,内耗也会更加严重。这样扫兴的父母是会让孩子自我怀疑配得感低,活得拧巴且压抑,少泼冷水,多给孩子捧场才是最好的精神滋养。第三,学会聆听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你身边有这样的父母吗?孩子说天好热,他们会说热什么热,你去看看工地上的工人,田地里的农民,你就是没吃过苦。孩子说自己病了,他们会说谁叫你穿那么少,他们只会顾着自己说,却没有倾听孩子的耐心,也没有共情。孩子情绪的能力,心理学家李中莹老师指出,父母最应该学会移情是聆听。意思的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孩子,不打压,不批评,不说教,而是把重点放在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上,当孩子和你分享快乐时,不是敷衍和忽视,而是认真倾听,当孩子和你诉说痛苦时,不是否认和指责,而是积极回应,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原来自己是被父母理解的,接住孩子的情绪,才能真正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知乎有位网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去楼下吃烧烤,店主让12岁的儿子帮忙端菜,结果儿子没端稳,菜还没上桌就被打反了,店主当时正忙,却没有冲孩子发火,而是教孩子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轩轩快去道歉,再去拿两瓶啤酒给客人,都说是我们送的,让叔叔阿姨再等等,实在不好意思了,儿子马上道歉,陪啤酒打扫地上的垃圾,接着又重新给客人端上了菜,这位父亲没有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而是把重心放在了解决问题上,毕竟教孩子如何处理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智慧父母和一般父母的区别就是他们不会在发现问题之后推诿指责,继而制造更多矛盾。而是第一时间带孩子想办法去解决。去解决这样的父母是有弹性的,他们有充分的容错率,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而孩子也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乐观和豁达,遇事能从容应对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说,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当你想要教育孩子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在有效沟通还是在发泄情绪?是在给予孩子力量孩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你脱口而出的那些指责,不但没有任何教育效果,还会给孩子留下一道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遇事不数落平常多,宽容孩子的幸福是从父母戒掉指责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