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格调也只是一种文化

读了一本书,脑海浮现的一个词就是东施效颦。

人人都在效仿上层阶级,人人都想成为在大众文化中高一层级的那类,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住的房子,开的车,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却仍然给人一种滑稽可笑之感。

人人都在效仿,人人都在使劲够到上一等级,人人却对等级这个词恨之入骨。

当我们与他们讨论等级,他们显现出来的不耐烦与愤懑,恰恰表明了他们有多么在意等级的划分。

身处其中,谁又能幸免于等级观念的侵蚀而独自生活。

并不是我,透过文字也能感受到的一种嘲讽之意。

这本书便是《格调》,作者是一位文化批评家,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也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拉特格斯大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

或许读到这本书的,不乏对号入座之人,但这一类人,大约也是跻身其中,努力想要挤入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人。

他们读过之后是怎样的感受,或许是无法言说的难以启齿的恐慌吧,那种恐慌仿佛让他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没有了隐私可言的一种耻辱。

只是,是谁划定了这所谓的阶层,又是谁决定了哪些人,什么样的人属于怎样的阶层,是社会自然形成了一整套标准,还是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划分了阶层?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某些人出于某些目的,这与我们个人有些怎样的关联。

这本书出于曾经的美国社会,也适应于如今的美国,或许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我们自己身边的人与事。

当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透过本书,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略显浮躁,疯狂攀比,还有难以掩饰的内心的焦虑的一群人。

无论是看不见的顶层,还是中产阶级,亦或是贫民阶级,他们之中只有等级,没有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只是为了某种形式,而非生活。

当我将自己置于其中,也许会为了所谓的虚荣或者面子,穿上自己原本并不喜欢的衣服,在某种场合说一些违心的话。

那些衣服在别人的眼里或许就是显得与自己整个人格格不入,那些话说出来仿佛本身就是一种冒犯,然而,有多少人正在经历着这些,也是不是所有就是大多数。

于是书中的文字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便成了一种冒犯,一种讥讽,这种冒犯又是如何伤害到我们的。

它们并没有,它们只是戳中了痛点,戳中了潜藏在内心当中的那一点隐秘之处,才令人越发觉得惶恐。

正视自己,正视一种社会现象,正视一种文化,也才能正视自身。

那些格格不入的行为,那些滑稽的现象,那些认为做了就成为别人眼里的另外一个等级的行为,真的能够让自己成为那个等级吗,答案当然是不会。

可为何,我们仍然在锲而不舍地重复,原因在于内心的焦虑,而这些焦虑又来自何处。

大约是因为经济基础,过怎样的生活也并非完全决定于此。

最后,虽然这本书仅关乎美国一些社会现象,但也是整个人类的现象,同时也就关乎第一个人。

将自己当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一个旁观者,读了这本书,才能保持头脑清晰地看待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