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解释学的诠释过程,包括了理解、阐释和应用三个瞬间过程组成的统一体。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三个词语代表的过程并不代表它们是一种各自独立的存在阶段,而是一个“瞬间过程组成的统一体”。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直接参与作品意义的生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作品的审美功能。那么,我们暂时把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认识吧。
语文教材所遴选的作品是千百年来的人类文化的精华,有着无限的潜在的精神意义。在审美接受过程中,自然有着读者接受作品的审美活动,姚斯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作品意义的解释可分为三个步骤。
“初级阅读经验是审美感觉范围内的直接理解阶段,反思性阐释阶段则是在此之上的二级阅读阶段。”也就是说,初级阅读是在审美的感觉视野和感觉过程内进行的感觉式阅读,是对作品的词汇、语段、节奏、韵律以及包含的情感进行的直觉把握,产生对作品完整形式的认识。而二级阅读是在初级阅读形式的完成而非意义的完成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反思式阅读,这一个阶段带着初级阅读的期待视野,带着阅读问题做出深入地思考并对作品形式有了真正的认识,通过解释建立起意义层次上的完成体。
一般来说,审美活动的理解与阐释的两个阶段就蕴含在以上两个阅读阶段,一是审美感觉范围内的直接理解,二是在此之上的反思性阐释。读者在不断发展着的审美感觉的视野中接受一切,进而作为阐释的反思视野而清晰地表达出来。
进一步的阅读会发现,在第二阶段的阅读中,作品的意义整体还存在着可变性,或者是发展性和不完善性,甚至是会陷入片面的阐释的局限泥潭。
读者在通过阅读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从始而终、从整体到局部去建立为完成的意义,在暴露阅读问题的时候试图通过二次阅读来把个别的意义加以整体的组合,期望通过视角的选择来从意义的个别因素中获取整体的意义阐释。我们发现,如果仅仅这样来完成语文的阐释是很不够的,没有第三极的阅读是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的。
“历史视野的问题就应运而生。历史视野构成作品生成和效果的条件,再次打破现时读者阐释的局限。于是,第三级的历史阅读便成为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在接受阅读的过程中,接受视野包括需要考察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传统、作者本人的理解和本次阅读之前人们所赋予的作品意义的整个历史过程,这个阅读阶段最近乎于历史—哲学解释学。
所有作品的审美特征首先跨越的是时间距离,它使阅读的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审美欣赏必须作为一个阐释的前提进入到阐释的活动之中。
我们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作品意义的解读,而是以作品为中心对各种历史、背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种资料的解读,是一种历史性阅读。通过对过去的作品(文本)与现时的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在变化之中观察和建构作品的完整性意义,从而我们发现,所有的作品意义有着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作品意义的具体化是一个历史进程,由于读者的历史背景不同,读者的阅读距离也不同,于是审美感觉和审美效果都会不同。语文阐释的三级阅读,是一种阅读统一体。初级阅读经验成为二级阅读视野,进而言之,阐释就成为了应用的基础。出自过去时代的作品不仅存在着它产生的基本语境关系,而且对当代形势下可能产生的意义解释也会发生一种开放的姿态。理解、阐释、应用三位一体自然需要读者在相关的三个视野——主体视野、解释视野、触发视野上相互适应,这又是一个需要认真理解的生命世界问题了。
所有的审美经验交融着审美感觉、审美理解和审美历史,任何一次语文的阐释其实是三级阅读的瞬间综合。
还需要说一句,作品同样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主体角色。
文献来源:姚斯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