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快乐,永远因人而异。一部分教师视为洪水猛兽的顽劣学生,另一部分老师恰恰将其看作宝贵的科研对象。视此类学生为影响量化考核分数的祸根的教师,注定无法再跟此类学生的“战斗”中获得快乐。视其为研究对象的教师,则能够在达成研究目标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
这让我想到了陆鑫浩。当他用铅笔把一只蟾蜍解剖后,吓得女同学惊叫连连。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安慰那些受到惊吓的女孩子:“他只是好奇,想要研究研究蟾蜍的身体构造。”于是,当晚,我布置他完成一幅蟾蜍的身体构造图,同时从网上找到某大学实验室解剖蟾蜍所做的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准备工作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麻醉后解剖方式。他看了,没做声。
下一次,在遇到一只打扰到我们教室安宁的飞虫时,他用一张纸巾轻轻地裹住虫子,然后轻轻地捡起虫子:“即使不要这只虫子了,也要对它温柔一些。”看到他小心翼翼的样子,听到他小声的话语,我特别感动。在我的引领下,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儿,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愉悦感。
周二晚,他和爸妈一起跟我参加网上的共读,在主持人询问问题后,他用文字回答了问题,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附:陆鑫浩的发言——你可以先让老师在黑板上画些有趣的题目,能让孩子们学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有趣知识,比如游戏,数学,把那些数学题目变成像,那孩子们经常玩的那些游戏一样。这样孩子们有可能会提高兴趣。
语句表达非常清晰,思路非常清楚。今天早上,当我把一位同学送给我的糖奖励给他,表扬他昨晚表现出来的优秀。他很感动,我能感受到他内心向上向善的芽儿已经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