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病和感觉没有必然联系 在理解这个共识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刚才那两种对于疾病的观点为什么都是片面的。 第一种观点,把病和感觉联系在一起。 确实,很多人是先有了不舒服的感觉,然后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你生病了。 所以,很多人把不舒服和生病对等,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现在医学检查手段越来越高级。你会发现,很多病根本没症状,是去医院检查以后才发现的。 也就是说,在没感觉的时候,可能已经病了。 《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它说肺癌可以在体内潜伏20多年,然后突然转变为侵袭性的癌症,开始攻击你的身体了。这个时候,肺癌会迅速恶化。 那么肺癌潜伏的这20多年,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是没病吗? 实际上,几乎多数癌症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症状的过程。 科学家推测,在90岁以上去世的人当中,如果能够给他们进行尸体解剖,很可能多数人体内都有癌症或者癌前病变,只是生前没有感觉而已。 所以,感觉良好并不代表就没病。同样,感觉不舒服了,也未必是有病。 比如怀孕早期,孕妇会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倦怠、乏力,也都不是病。 不舒服和疾病根本没有必然联系。 健康和疾病可以共存 人们对于疾病的第二个常见的错误观念,把健康与疾病对立起来,认为健康是没病,病是不健康。 这个观点,不光大部分普通人赞同,甚至连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也是这么说的。 这个定义认为,健康不仅是没病,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完美状态。 但是对于这个定义,很多医生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完全认可。 为什么呢?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健康是没病,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健康的人了。 在我看来,没有疾病的绝对健康,是一种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疾病和健康之间,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 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得冠心病的风险就在不断增加。 婴儿一出生,血管就开始逐渐地老化,到了成年,血管壁上开始出现斑块,血管会慢慢硬化变窄。 这个时候是健康吗?肯定是健康的。算是病吗?也算,血管壁上出现斑块,能不是病吗? 这就是一种健康和疾病共存的状态。 当血管继续狭窄,超过70%、80%,甚至90%的时候,人就开始出现心绞痛的症状了。这个时候,不光是病了,而且必须得看医生。 我认为健康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健康是可以包容疾病的; 第二,健康并不是排斥疾病,健康是可以生病,又能让疾病康复。 所以,疾病和健康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界限,二者是可以共存的。 疾病的本源是进化的不完美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疾病会与人共存,甚至要终生相伴? 疾病,其实就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常态。 因为人类的进化并不完美。这些不完美,就是导致疾病伴随终生的原因。 进化不完美,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的基因是不完美的。 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 比如癌基因,在我们出生以前,这个坏东西就已经潜伏在我们的基因组里,等待时机,等待被激活。 除了癌症,各种遗传病、慢性病,都跟基因有关。 这种包含我们生命巨大遗传信息的最底层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 其次,人体设计也是不完美的。 比如,我们的胃可以分泌胃酸,杀灭几乎所有的细菌,甚至铁块进了胃都可以被腐蚀掉。 但是,这么强悍的器官却斗不过小小的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让我们得胃炎、胃溃疡,甚至得胃癌的几率明显增加。 再比如,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攻击病毒、细菌、癌细胞,但是这么精密的自我保护体系,有时候却会误伤自己。 这样就会产生自身免疫病,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等。 再比如,男性睾丸这么重要的设备,却几乎没有任何防护地“挂着”,这样就很容易受到撞击和伤害。 可以说,几乎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基因不完美,人体设计也不完美,够悲催了吧。 但是,还有第三个不完美,人类与环境适应的不完美。 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带来了病。 咱们这副身体最适合沙漠里那种穷日子,饱一顿,饿一顿。 突然有钱了吃饱了,不用奔跑了,这也就带来了很多代谢类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 我们没办法消除这些不完美,这也就注定了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疾病也有价值 听到这你可能会挺悲观: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疾病这个坏东西了吗? 但是我要说,疾病也并不永远都是灾难,它也有价值。 举个例子: 孟加拉国曾经是霍乱高发地区。15岁以下的孩子,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感染过霍乱。 你可能知道,霍乱是一种消化道烈性传染病,感染之后人会腹泻,严重的几个小时就可能死亡。 但你知道吗,现在的孟加拉国,尽管仍然会有人感染霍乱,但是有的人症状却很轻,有的甚至根本就没症状。 这是怎么回事?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类感染了霍乱,但是症状却很轻微的人,在他们的基因里有305个DNA片段发生了改变。 就是这些发生改变的基因,增强了他们对霍乱的抵抗能力。 所以,疾病可以成为进化的动力,帮助整个物种的繁衍。 你肯定会觉得,尽管这样自己也不愿意得病,健康比啥都好,至于几千年几万年以后的子孙就顾不上了。 那我可要告诉你,没有昨天的病,就没有咱们今天的健康。 比如,我们的身体经常会被病毒感染,感冒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病毒感染。 感冒病毒会不断地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因为这种刺激,变得越来越强大,就可以抵御更严重的疾病了。 应该说,孩子每次感冒都能让他的免疫系统变强一次。 有一种最新的学说,叫做“卫生假说”。 它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别太干净,应该多接触细菌和宠物,增加和微生物接触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免疫系统反而更强大,反而更不容易过敏。 医生甚至利用疾病来预防疾病。 比如打疫苗,打完可能会有些轻微的反应,比如发烧、倦怠、乏力。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疫苗的副作用。其实,这就是让你生一场小病,用这个“生小病”的办法,产生免疫力来预防大病。 这些内容,在以后的课程里都会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所以,疾病尤其是小病,也不一定都是坏事。 当然,目前这类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微生物感染领域。 至于其他疾病是不是对人类也有价值,或者曾经有过价值,目前还缺乏可靠的证据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