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牾圈
牛说头、马说匹,一头牛、一匹马。我的老家过去是个穷地方,养不起骡子,养不起马,只喂一些牛和驴。生产队的时候,一个队也就几头牛,几头毛驴。我老家的方言,把牛棚、牛圈,说成头牾圈,喂牛的地方。
我们这里是盐碱地,先人们不知道淋了多少年盐,村子四周到处都有盐土疙瘩。生产队的牛棚大多找一处有盐土疙瘩的地方,修修补补,搭上秫秸顶棚,就可以当头牾圈。我们队的头圈在村西头的一片盐土疙瘩里,人们把盐土疙瘩挖开,垒几个砖垛当支柱,放上梁檩,铺上秫秸,平顶,不用瓦,抹上厚厚的一层麦秸泥。利用盐土疙瘩搭建的牛棚,有点儿像黄土高原的窑洞,土墙,很厚,挡风,冬暖夏凉。
一个生产队的头牾圈,也是一个生产队的队部。条件好的队,在头牾圈旁再盖个仓库,放些种子、饲料;再搭几间敞篷,放些农具。夏天,记工、开会,就在院子里;冬天,记工、开会,就在头牾圈里。过去说,“县里开会念一本儿,公社开会一张纸儿,村里开会动动嘴儿,生产队开会一两句儿”。其实,说是生产队开会,也就是队长说几句:上级叫咱做啥了,好好干吧!”剩下的就是派派第二天的活儿。
头牾圈喂牛的饲养员,多是勤快人。我至今忘不了我们队的老饲养员,他自从有了生产队,有了头牾圈,就当饲养员,一当30多年,一直到土地承包到户了,生产队解散了,他才不干了。我上高小的时候,教语文的老师看我作文写得不错,他说,你看村里有啥好人好事,写写,往报社投投稿。我就写了我们队里的饲养员。记得写了他怎么爱护牲口,哪个牛、驴有啥不舒服了,他怎么嘱咐使用牲口的要小心。还写了一头母牛产小牛,他怎么精心照顾。老师看了,又做了修改,寄给了《邯郸日报》。这篇稿子没有刊登,它是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
生产队养牛,秋冬天喂玉米秸、麦秸,掺些饲料。春天,地里有了青草,干不了重体力活儿的孩子们就开始割草喂牛。每到星期天,或假期,我就伙伴们去地里割草。春天,地里草不多,割不了多少,我们就带着布袋,割了草,放在布袋里。回到头牾圈,饲养员过秤,按斤记工分。
我记事儿,队里还用那种木制轱辘的牛车,老人们说这种笨重的牛车叫大车。有了排子车,大车就不用了。排子车小巧、灵活,毛驴就能驾辕拉车。但是,排子车载重少,尤其是从地里拉庄稼,一车装不了多少。后来,队里买了一对橡胶马车轱辘,装在原来的大车架子上,当马车用。老话说,“驴驾辕、不沾闲”,是说毛驴驾不了大车。牛,犁地有劲儿,拉车有些笨,走得慢。头牾圈里牵不出骡子,牵不出高头大马,只得用个子大一些的公牛驾辕拉大车。我们县的西部土地好,比我们这里富,队里都有骡有马。西部村庄有人来我们这里走亲戚,看到用牛驾辕拉大车,觉着是个很稀罕的事儿。
2017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