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说:“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
如今,文章可谓是满天飞,可是真正能用心写作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大家不是忙于追热点,就是为了点击率、转发率和打赏去费尽心机,这样的写作已经偏离了轨道。
19世纪30年代,夏丐尊与叶圣陶在看到当时国文教学的乱象时,合写了一部给中学生与中学教师共读的书——《文心》。它从各种文体的写作到好文章的判断标准,从如何选材到句式的运用,从读书笔记如何撰写到小说与叙事文的区别,从如何阅读到对待学术的观点,涵盖面之广可谓是包罗万象。80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再读《文心》却丝毫不觉得思想的落后,相反学生时代的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基础书籍。
《文心》是一部讲读与写的书,采用的却是故事的形式。炮火满天飞,中学教师与学生们却能自在地讨论文章如何抒情言志,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选择词语,这种精神十分难得,也值得当代人学习。
《文心》的内容虽然看似包罗万象,其实,总结一下,重点就讲了三个问题,写出感染力、写出触发、写出新意。这三个原则,无论在什么文体,什么时代都是写作之人需要遵守的原则。
写出感染力
有感染力的文章,是有力量的文章,也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文章。
《文心》中说:“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情感,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一篇情意相通的文章自然是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就连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都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心灵里歌唱出来的。”
·生活是素材积累的宝库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最终艺术还是要回归到平民的餐桌上。没有平民的欣赏,艺术也终究是曲高和寡。
有个写小说的朋友,一直苦于写不好对话,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对话不符合人物身份。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随身带着录音笔,将别人聊天、打电话、吵架时说的话全部录下来。回到家里以后,他一遍遍地听录音,而后整理出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再写对话,他丝毫没有负担了。
·不要用空洞的语言去描述
很多人在形容景物时都喜欢用美丽、斑斓、妖娆这类词语,让人无法感同深受,读起来就缺乏力量感。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政客就是道貌岸然,年轻人就是要叛逆,白领就是整天加班……这种人物千篇一律,没有独特的核心性格,让人看了觉得太脸谱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话,没有用任何的形容词,却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李白的豪爽与自得。古人所谓的人生三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眼见着抱负就要实现,可谓是人生的大喜事,所以一句诗就将那种自得与豪迈、喜悦与忘形、欢脱与急切跃然纸上。
·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语汇是因了地方及阶级而不同的,某地方人有某地方的语汇,某种阶级的人有某种阶级的语汇,使用时是要各得其所,才亲切有味。”
就像砍柴的人以为皇帝用的是金扁担,而晋惠帝又会说出“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荒唐话。若是语言互换一下,读起来就没有力度了,让人误以为作者缺乏生活经验。
有些功底深厚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根本不用费尽心思地去描写人物的外貌穿着,只要人物一开口,就可以猜出他的职业、性格特点。
写出触发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以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在我理解,触发就是感想和共鸣。对书中的某一句话,或者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有感想就此写出一篇文章,这就是触发。触发的最高境界是引起读者的共鸣。
·善于观察
触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平时多观察,多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和有趣的人物。
散步时,看到一个长相奇特的人,看电视时看到一段有意思的人物对话,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有趣的卖房广告,都可以作为素材记录下来。闲暇时,想一想他们为何会这么打扮?为何会这么说?彼此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观察得多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越发自然。
莫泊桑曾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福楼拜去看,福楼拜说:“你不如站在家门口,将每天经过的马车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从此,莫泊桑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有那么多的小人物却各有各的特点,语言也带着一股浓厚的乡土味,这也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多进行头脑风暴
素材积累多了,怎么运用素材,运用到哪里合适?素材之间怎么搭配?
也许,同样的一个素材,今天是这样的触发,明天又是那样的触发。两三个素材放到一起,又是一种触发。触发不难,难在如何让触发有新意。
想要有新意,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头脑风暴。记得有一位作家,每天散步的时候,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主题来思考。比如,今天就是世界末日,我将做些什么?我走在公园的路上,外星人突然站在了面前,我会有什么反应?我刚刚金榜题名,就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是选择先去工作还是先回家安葬父亲?就这样他天天练习,他的小说写得精彩无比,脑洞出奇,深受读者的欢迎。
头脑风暴不必局限在某个范围内,越天马行空越出彩。头脑风暴做得越多,写作时越得心应手。
·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
想让自己的触发与读者产生共鸣,最好的办法就是带有感情色彩。
法国哲学家狄罗德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
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打动人心的武器,有感情的文章,不仅可以引起别人的共鸣,更能赢得别人的转发与赞赏。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多少人读朱自清的《春》,眼前都会浮现出一片柔嫩的青草随风舞动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想去草地上打个滚,感受春天的美好。
写出新意
《文心》中说:“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来,这是创作家的第一种资格。”
季羡林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古往今来歌颂爱情的作品,可谓千千万万种,可是爱情依旧是今天的主流。苏轼念妻心切的“小弦窗,正梳妆”,陆游思念前妻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与朱自清如话家常的《致亡妻》都感人至深,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寻求新意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坚持观察生活,记录素材,进行头脑风暴,再加上天天练笔,那么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也不难。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是写出新意的不二法则。同时,广泛阅读,也是写出新意的好方法。读得多了,自然就明白人物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同样的景物在每个人的笔下都展示着不同的面貌。即使是同一片草地,在同一个人的笔下,因了心情的不同,它也是不同的。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文心》虽是当年夏丐尊和叶圣陶写给中学生的,可是作文需用心的理念,却是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真理。想要写出10万+,想要写出共鸣,想要写出转发量,那么从感染力、触发、新意三方面去入手,总会让人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