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灭绝与物种发现的大竞赛
我们的地球正在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物种大灭绝。科学研究发现,自地球进入显生宙以后,共发生六次生物在绝灭事件。当前的物种大灭绝,是地球自60Ma以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上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晚白垩世(距今60~65Ma),还是在人类出现之前,那一次大灭绝造成地球的巨大生物危机与灾难,失去了15%的海洋生物,也永久失去了恐龙——这一当时统治地球、占有绝对优势的动物类群,那些在危机中失去的物种再也无法重生。
科学家发现,我们现在的地球,正在以每10年1%的速度失去地球的现生物种,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改变,未来50年到100年,我们最多将失去地球上50%的物种。这一次的物种大灭绝,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面临这样的重大危机。也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首次面临这种严酷的现实。从地质历史角度看,这是又一次的生物大灭绝,无疑会带来重大的生态灾难。
针对这样的问题,人们总是会有怀疑,这是真的吗?有这那么严重?为什么会这样?最终的后果是什么?这就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并看待这一问题,以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家园、保护生物资源的为最终目标,怀着炽热的心态、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识物种灭绝这一问题。
从科学与地球物种大灭绝相关的问题应该分解为下列几个方面,它们有内在的关联性:
1.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生物物种?
2.我们已经从科学上认识并命名了多少物物种?
3.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率是多大?
4.科学上认识并全名的速度有多快?能超过灭绝速度吗?
5.如何开展生物物种保护?使得保护工作更科学、更有效、使物种不至于永久灭绝。
围绕这些重大科学问题,当然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上发文,提出了惊世之问,“我们能在地球物种灭绝之前为它们命名吗?”(Science, 2013, 第339卷6118期413-416页)。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场“为地球物种命名的竞赛”(Science, 2013, 第339卷6125期1275页),科学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别无选择,只能勇敢面对。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这一科学大讨论(Science 2013, 第341卷6143期237页),为认识地球生物物种、加强科学保护以减缓物种灭绝、最终跑在前面以赢得物种命名的科学竞赛,科学家们会行动起来,会与全社会一道,展示了无比的执着与热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人们还是禁不住要问,为什么要去认识那么多的物种?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范围宏大、意义超凡的命题,需要更大的篇幅。简单地说,要记住,包括所有生物物种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生物物种密切相关,中医药与卫生健康离不开生物资源,一些重大传染病,象COVID-19、禽流感等,宿主鉴定与溯源就是病毒寄主的物种鉴定问题,之所以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就是病毒传播打破了物种间的屏障。
科学命名并分类现存地球上的物种,能赶在它们灭绝之前完成吗?这是科学界为之焦虑的问题,也是困扰各类生物保护国际组织的问题,更是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行动的现实要求。在此后几篇文章里,介绍几篇《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是针对上述总是展开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