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数学的“空杯心态”,今天再次打开《数学课程标准》。前面的部分已经看过多次,但附录没有只是大致扫过几眼,没想到第一个题就似曾相识。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学习《大数的认识》章节时,在课后习题中见过一次练习,是在一节类似于实践课的《从结绳计数说起》的课后习题的第一题见过一次算盘。也是我在北师大教材中第一次见算盘。

对算盘的记忆还留在小学中,当时我的老师已经开始不重视这个算盘了,教过最多的是村子西头的老医生那里,他算账始终没有用电子计算器。
当了数学老师以后,对于算盘目前我也只是知道如何计算加减法,听爷爷说过算盘可以计算乘除法,但始终没有见过,也没有人教过,更没有自学过。前几日,从平板上布置了一道题,有家长问我题目,是关于算盘的,家长始终没有理解是什么意思,最终我给他说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算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刚刚问了一下爱人,我们这些90后,确实当时老师安排过打算盘,但是也仅限于加减。
现在的算盘地位越来越低,可以看来已经不是数学课的重点,甚至只是作为一个了解的内容,就是从课本上看到的习题,可能也只是让了解个“上面一个珠子代表5,下面一个代表1,仅此而已。”没让我想到的是,课标的第一道例题就是关于算盘的,看来我们的数学历史,数学文化还是不能丢的
课标上是这样写的。
例1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三位数
【说明】算盘是中国的重大发明,体现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算盘最大的特点是:一颗下珠表示1,一颗上珠表示5。使用算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先确定个位。先任意选定某档为个位,然后依次左进位十位、百位、千位等。
(2)再用算珠表示数。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位上的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以不拨珠空档表示。
从这段话中也不难发现,对于珠算已经大大降低难度,但是重点是没有降低的。首先是十进制,说明从很早,我们前人的智慧就已经达到了很巅峰的时候,可以说十进制是数学历史上很大的一个进步。然后是,计数单位的伟大创造,我在讲新课时去问学生,我们所学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下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而又从十万、百万开始了呢?
这些问题原本回答一句就可以解决的——“王八的屁股——龟腚(规定)”。但是还真的有学生不这样想,认为可以多一个计数单位,但是这个满十进一后还要多一个单位,这样无限制的多下去是不利于我们认识更大的数。这是我们班一位成绩不突出,但是脑子转的特别快的女孩——陈璐讲出来的答案,也是让我刮目相看。
随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万、十万、百万、千万”后面不是百万,又是亿?可以说每个国人都听过“万万”这个单位,因为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是四万万同胞,可是现在为什么不见“万万”?这个陈璐同学又一次给了我一个特别厉害的答案。因为我们现在叫“万万”,后面的单位怎么说呢——“十万万、百万万、千万万、万万万、十万万万……”如果这样下去,就都成了万万万……
从今天看到的算盘想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想到了平常上课的一些细节问题。我认为,古人的智慧不能丢,中国的文化不能丢,就算可能现阶段不合时宜,但始终是激励我们进步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