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中国又上映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讲述了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为了送孩子进最好的私立学校,绞尽脑汁,甚至使用见不得人的手段,假装贫民,拿到贫困生入学名额,最后却让女儿退学的故事。
印度电影总是能引人深思,因为它“敢”拍,敢反应社会现状、批判社会不公,从《我的个神啊》的反思宗教、《摔跤吧!爸爸》的解放女性、《神秘巨星》批判父权,到这次《起跑线》的教育不公问题,揭露腐败运作、居高临下的精英意识和阶级体系。
①扮富
影片中,身为旧市街服装店老板的男主拉吉和老婆米图原本生活美满幸福,可到了女儿皮雅该上学的年龄,米图开始为择校盘算起来,原本平静的生活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米图拉着老公挨个看了德里市排名前五的学校,可是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只招收住在学校附近三公里内的孩子,于是米图动了买学区房的念头,而拉吉觉得女儿就是读个公办学校也挺好,没必要大费周折,自己还舍不得邻居和家门口的小院子。
接着米图带着哭腔说出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现实:“在我们国家,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成为这个阶级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好的学校读书。”
于是拉吉买好了学区房,拖家带口搬到了富人区,富人区的小朋友不和女儿玩耍,他们就模仿上流人的生活,虽然随后被秒打脸。
②扮穷
拉吉又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应政府要求的,特例给穷人开出的那25%的入学名额上。
伪造了相关文件,一家三口又不得不辗转到“贫民窟”装穷,以便糊弄为期一个月的家访,为了在被抽查时看起来更像个地地道道的穷人,拉吉只好到饼干厂做流水线工人,在这里,邻居普拉卡什告诉拉吉:“做父亲的,不能空着手回家。”,米图也跟贫民窟的妇女们一样,加入了每天领取政府定额配给的队伍,是普拉卡什的妻子告诉她:“因为要适应贫穷,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学会的功课。”
在这一个月的贫民窟生活中,皮雅收获了真正的友谊,他们夫妇也被教会了很多,还有可爱的老实人邻居普拉卡什,一个穷三代的穷人,数次用老实人的思维圆拉吉夫妇的谎言,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碰瓷为拉吉的女儿换取上学要交的“活动费”。
最后拉吉一家靠“扮穷”终于让女儿通过了德里文法学校的资格审查,可以和穷人一样的被随机抽选入学。
可事实是,通过暗箱操作,皮雅才“幸运”地被抽中成为了德里文法学校的新生,同样递交了申请的普拉卡什的儿子,却落选了。
③退学
邻居不小心发现了拉吉的秘密,他无法容忍别人偷走自己儿子上学的权力,狠心要去校长室揭发拉吉,却在路上遇到了拉吉的女儿,孩子的眼里世人是平等的,可能是孩子的天真,让他最后决定放弃。
但拉吉觉得于心难安,觉得是自己的女儿偷了邻居儿子的上学机会。而当他主动向小学校长坦白这一切时,却发现了教育领域更深重的腐败和更习以为常的钱权交易,校长甚至明说:“媒体人、政客、警察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里,你能去哪儿伸张正义?”
即使他努力地安排了一场演讲,但最后底下的父母们仍是麻木的,只有他的妻子站起来鼓了掌。
男主一家转身离开,背后那个肮脏的校长还在做公关圆场。
这也是影片最写实的一部分,因为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想要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向,改变深入人心的腐朽观念,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像只有一滴水,没办法滴穿一颗石头一样。
穷人和富人是两极化的,所接触到的教育也被分为三六九等
上流社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最好的教育
中等人的孩子为接受更好的教育要费尽周折
而穷人的孩子连基本的公平竞争权力都被富人抢走
如果穷人被约束于“穷人”的身份,优秀精英家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更加优秀,贫苦的下层孩子就只能待在下层,社会被分为一个金字塔,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细思极恐啊。
别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但问题是,每个人的起跑线并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路线也不一样,教育也不需要用起跑线来体现输赢。
都说成才之前,要先成人。教育的本质也应是立足自身完善个人,就像拉吉所说的:“米图,你知道我这辈子都在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如果连一个好人都做不了,怎么可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直到结尾前给我们呈现的米图都是一个焦虑的,时刻想着阶级跨越的女人,对丈夫几乎没有表达出爱,而在最后,对于男主来说,能够得到妻子的支持理解和真正的爱,能听到挚爱的人一句“我期望我们的孩子能成为你这样的人”,其实就足够了。
如果阶层固化还不至于让人完全丧失希望、心如死灰,那“教育”应该是改变命运、重塑未来的那一根救命稻草。中国和印度的教育其实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在这个老讲阶级固化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公平还能持续多久真的是个未知数,趁现在还能拥有“焦虑”的资格和能力,只有奋起直追,因为你为之焦虑的东西,背后承载着的是一场翻身仗,一种机会和可能。
正如《平凡的世界》说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