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差序格局”角度看,“兼爱”的现实不可能性

从“差序格局”角度看,“兼爱”的现实不可能性,核心在于二者对“人际联结”的底层逻辑完全相悖——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亲疏,“兼爱”则要求无差别地平等爱人,前者是根植于传统社会的“熟人伦理”,后者是超越现实关系的“理想伦理”。

1. 差序格局的“亲疏差等”,与“兼爱”的“无差别”本质冲突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将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自我”是波纹的中心,亲属、邻里、朋友按亲疏远近形成不同圈层,每个圈层的道德规范、责任义务各不相同——对家人的“孝悌”远重于对陌生人的“礼貌”,对熟人的“帮扶”也优先于对路人的“关切”。这种“差等”是天然且现实的:人会优先为家人付出时间、资源,会因朋友的求助放下琐事,却很难对陌生人投入同等程度的情感与精力。而墨子主张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完全打破了这种亲疏差序,违背了人在现实社交中“优先关照近圈关系”的本能,缺乏落地的社会心理基础。

2. 差序格局的“关系依赖”,与“兼爱”的“普遍平等”缺乏适配土壤

传统社会的运作,高度依赖差序格局中的“熟人关系网络”:婚丧嫁娶靠亲属帮衬,农忙生产靠邻里互助,日常纠纷靠乡邻调解,人的生存与发展深深嵌入“亲疏有别”的关系链中。这种“关系依赖”决定了人必须优先维护核心圈层的关系——比如为子女筹备教育资源、为父母承担养老责任,这些“优先项”本身就带有“差等”属性。而“兼爱”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意味着要将对家人的责任与对陌生人的责任画等号,这不仅与传统社会的“生存逻辑”相悖,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中“家庭仍是基本责任单元”的现实——人无法脱离对核心关系的优先关照,去实现对“所有人”的平等爱重。

3. 差序格局的“弹性伦理”,与“兼爱”的“绝对平等”难以兼容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与责任是“弹性”的:对近圈的人,遵循“义务优先”(如必须赡养父母);对远圈的人,遵循“情理优先”(如可帮可不帮的陌生人求助)。这种弹性适配了复杂的现实关系,让人能在不同场景中合理分配精力。但“兼爱”追求的是“绝对平等”的伦理标准——无论亲疏,都要付出同等的爱与责任,这不仅会让人陷入“精力透支”的困境(比如要同时照顾自家老人与陌生老人),更会模糊“责任边界”:当家人与陌生人同时需要帮助时,“兼爱”无法给出现实的选择指引,而差序格局的“亲疏优先”恰恰是解决这类冲突的现实准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