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讲过一个故事:
在山东有一个蕨菜生产基地,向日本出口蕨菜成了那个地区唯一的经济来源。
日本人要求把蕨菜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了以后打包运到日本去。
由于放在太阳下晒干需要两天时间,很多老百姓等不及,就把蕨菜收回家以后开始用锅炒。
炒了以后,蕨莱表面上是干的,但是日本人发现用水泡不开了。
日本人就警告这个地区的人,千万不要用锅炒,一定要放在太阳底下晒。
大部分老百姓遵守了这个游戏规则,放在太阳底下晒。
但是游戏规则并不是说有大部分人遵守就能维持下去的,一定要所有人都遵守,游戏规则才能成立。
如果有一家老百姓违反了,就会破坏所有的游戏规则。
仍然有几家老百姓把蕨菜偷偷地放在锅里炒,日本人发现以后,在一天之内断绝了跟这个地区的全部蕨菜交易,这个地区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
现在,这个地区的老百姓依然在贫困中挣扎,因为他们的蕨菜卖不出去了,日本人决不到这个地区收购任何蕨菜。
这个真实案例,说明一个现象:一场交易或者游戏,能否继续,关键之处不在于多数人遵守规则,而取决于是否有少部人打破规则,并且获利。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受罚的是所有参与者。
昨天,我们分享了一篇文章《郭德纲徒弟脑出血众筹百万:车房不能卖,命不能丢,但我可以不要脸》,文章主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利用别人的善良,不当获利,即使是极少数人所为,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因为就算是大家的善心没被消解,但是肯定会对水滴筹等互相平台产生质疑,那些在平台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可能因此无法得到救济。
你看,这不就是一个脓疮,感染了整个系统的真实案例吗?
后台有读者留言,说这样曝光的话,会让大家从此不再向善,所以还不如不曝。
良叔觉得这样的说法有些片面,因为,按照这个逻辑,这个世界就没有好人了,谁还没被骗过,坑过?
你遇到过一次,从此就不再选择做好人?
不会这样的,我们做好人,只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
而且,更深层的意义是,要想改变“少数人犯错,多数人受罚”的局面,一个有用的办法就是死磕那些少数派,让他们在公众的视野下,负上应有的代价,这才会有震慑效果,也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因此,曝光不但没有错,而且很有必要。
互助平台的宗旨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以多数人之力,去帮助少数无力之人的一个平台。
如果家里有两套房子,经济优渥之人,也去要求别人帮助,那平台上恐怕只有求助者,而没有施助者了。
所以,为什么当得知保障性住房的拥有者,都开着奔驰宝马时,大家都群愤激昂,因为这是富人在占穷人便宜,这是赤裸裸的反社会化逆行。
当这些底层的救济资源被挤占,让别人走头无路之时,后果会是怎样,不言自明吧。
你可能会问我,平台都靠不住,我们还要不要行善,要的话又如何行善?
其实非常简单,我之前一直倡导:触手可及的善举更有意义。
就像曾国藩说的:行善止步于所见。
去帮助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不就很好吗?对方的底细,你一清二楚;你善举的落实,也明明白白。
你可能会说这样的效率太低,帮助的人太少。
其实不然,现在不都讲“去中心化”吗?为什么行善就不能去中心化呢?
如果大家都去伸出一双手去帮助“所见之人”,按照“六度人脉”法则,足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当然,如果真有一个“非盈利组织”,认真审核受助人的身份,公开每笔求助金的用处,接受大众的审查,那么,良叔还是愿意通过中心化的方式去行善。
就怕,一会儿出现一个“郭美美”,一会儿出现一个“吴鹤臣”,我那点善心,早就被消化光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