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号下午,我们来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第四要素,请求。
已经时隔六天,读书会上的朗朗笑声,还在耳旁。
我们笑妈妈们的深深的“套路”,笑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自说自话的场景。
这笑声里,有担心。
SXY说,关于儿子理不理发,我慢慢放开了,我纠结的事是儿子总玩儿手机游戏。
这笑声,有“看见”自己之后的豁然开朗或者自我嘲讽。
这笑声,有些许的悲伤、释然。
在“提出具体的请求”这个小节,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给出了八个例子,勾勒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某些人是如何提出请求的,得到的又是怎样的回应。
在这些例子中,大家不同程度地看到了自己的样子。
第八个例子,是一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士~
她: “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我实际想要的是, 即使我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
我:“谢谢。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你的愿望很难实现。”
我记得的笑声,不约而同、开怀、放松,是我的解读,我们在场有九个人,也许大家各有深意。
我想起我读过的一篇文章,关于两个微笑,所谓会心是自己以为的,嘿嘿。
话说回来,亲爱的,你每时每刻都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请求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我(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可以向他人提出请求,同时也可以向自己提出请求。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第六章《请求帮助》的开篇,写到“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我认为,“积极回应”是对结果的期待,我主张的态度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正如马老师在后文中表达的,请求是两可的。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我的老师如其先生,倡导,翻译成“吾心所向,吾足所履”。我认为,这样翻译,更能提醒自己,清晰自己的愿望,并且看重自己实现愿望的尝试的过程。
读书会上,正面管教苏红老师提出了“‘不’语言”,我们探讨了很多,关于自己脱口而出的“不”,关于说“不”的时候内心想要满足自己什么,关于我们无意识地沿袭的语言习惯,关于自己听到“不”时的感受~
苏红老师举了请求孩子削土豆皮时,自己有意识使用的肯定句式,“请你把土豆皮削在垃圾桶内,好吗?”
也许,此后,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说的“不”能多一分觉察,对他人说的“不”能多一分体谅,并且愿意探索“不”后面的“是”。
在“明确谈话的目的”(P68)这一小节,郭老师提到的“沟通的目的是连接(而不是希望对方按你说的去做)”,骊姐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郭老师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记得《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有明确提到过“沟通的目的”,当时,我在书后面翻了翻,没找到。今天写这篇记录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内容就在本章(P76),突然,有一个感悟,有时我想要的其实就在眼前。
桂花香提到,我们这样以读书会的形式,一起读,共同探讨,对她很有意义,加深了对书的理解,也增加了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幸福的微笑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如实的表达了当时升起的“烦”,我们在这里停留探讨了片刻。我当时有感动,感谢她的坦诚,感谢她对场的信任。
晓军说她来的次数不多,但是她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她很开心,并且由衷地把这个读书会推荐给她的许多朋友。
燕尾服希望自己能及时的把非暴力沟通,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这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是春风化雨的过程~
好在我们可以结伴而行,互相照亮。
2017年11月29日(周三)下午
2:40~4:50
光大子悦非暴力沟通读书会,继续第六章《请求帮助》
欢迎你来读、来听、来聊,来结伴前行、来互相照亮!
欢迎你推广给更多朋友!
每周三下午,我带领《非暴力沟通》读书会;每周日下午,我组织赵老师主讲“光大银行VIP国学讲座”。
欢迎微信约座,同时也支持你以你喜欢的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