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早泄的年代。总是迫不及待想要高潮,却常常忽略过程中的等待。
于是,一切都变得快节奏起来。动车组代替绿皮车,300公里的时速仍嫌慢。一夜情比七年感情长跑来的更真实、可靠。看不得细腻的文艺片,要的是能刺激感官的画面和音效。重口味的快餐比粗茶淡饭吃的越来越多,工作刚两天,就仰头长叹,我怎么还没有成为马云。
景色模糊了,恋人换了又换。地沟油储的越来越多,工作中整日抱怨。一旦没了持续的刺激,早泄之后,剩的只有空虚、落寞。
出了电影院,你问他,电影讲的什么呀。
“忘记了,反正就是好看!”
读书也如此。
从前关于读书有用无用的大讨论没人再提了,现在好像都觉得要看书了。什么《30天英语流利说》、《走向人生巅峰的10件法宝》等等,人们像膜拜《圣经》一般,趋之若鹜,视作神灵,“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他们的信条。当然,准确来说,并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一本书改变命运。这类书的共同点就是书名一定要量化。要做的事最好别超过10件,时间跨度最好别超过半年,否则读者一定会觉得这本书写的不行。把书捧在手上,就像在摸女人大腿一样,边看边流哈喇子,高潮迭起。然而书一合,立马阳痿。
另一方面,长篇的文章是不愿意读的,投入产出比太大,不划算。问你今天读书了吗?很多人会自信地说,“读了啊!我今天看了好几个公众号的文章,还看了好几个段子手写的微博,都写的不错嘞。”阅读也有了量化的指标,最好是一口气能读完的,最好是一次性能看懂的,最好是立马能装逼的。谁让这个社会跑得太快,停下来慢慢看,你傻啊,没时间呐。
我也是这样,15万字的书就要仔细斟酌下还要不要看。书太长,怕浪费时间,也怕中间失了耐心,半途而废,得不偿失。长篇小说是想都不用想的了,还好冯唐写的小说都在15万字以内,所以看完了3本。后来发现他还有本散文集。我想,散文好啊,一篇也就千百来字,一会的功夫就能看完,每一篇还相对独立,不用担心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散文集的设定最符合我的需求了,最爱看散文集了。
冯唐的这本《活着活着就老了》是散文选集,跨越了一定的时间和地域,所以读起来会觉得有很多个特质不同却又骨子相通的冯唐。从谈论书籍、作家,到谈论人、生活,点点滴滴汇总起来,这就是整个的冯唐的趣味。
曾有人问起,怎么证明你在世上存在过。短暂的东西无法经受住时间的冲刷,例如容颜、财富,越是永恒的东西才越能勾勒出你存在过的痕迹。文字就是其中一件奇妙的东西,字符虽是整齐划一,但是在排列组合上却像DNA结构一样千差万别。它能排列出《史记》,能排列出《时间简史》,能排列出《百年孤独》,也能排列出专属于你的存在感。
说到底,文字让灵魂与思想永存。
题外:文章前后思想不一致有木有,作文零分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