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带着爱人去看《流浪地球》,看完了电影开始看微信评论,再看幕后故事,心中洋溢着满满的感动。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诞生,更多的是对于家庭、梦想和未来的感悟。也许一千个科幻迷眼中会看到一千个不同的故事,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依然是以上六个字:家庭,梦想,未来。
1.家庭
关于家庭的感觉,我相信许多看过《流浪地球》的朋友们都有着很深的感受,父亲离开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孩子叛逆父亲是因为失去了母亲,爷爷不愿卡车被征用是因为孩子们在车上……无论面对多大的灾难,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永远是第一位的。只不过这次,我们的家是地球。所以这是我所看过的所有末日逃亡故事中,最最最不光棍的。没有之一。而这个精神潜藏在几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甚至也许连作者都没有意识到,而是通过与外国友人的意识交流中才被发觉:
2015年,龚格尔先写了一稿剧本,郭帆看完后说:“全球感、征途感、跨越感不够大气。”于是找来一帮编剧继续讨论,寻找这部片子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没多久,郭帆和龚格尔去了一趟美国,去和工业光魔聊特效的事情。这个做过300多部科幻大片的特效公司,听完郭帆介绍,吃惊地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郭帆想了想,回答说:“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无声无息,只有与另一种文化相对比时,才让你发觉它的伟大。
就这样,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小的单元,作为一种被自然规则所限定而产生的必然现象和情感,经过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的沉淀之后,以一种无比牢固的形式印刻在了一个种族心中。家国天下的意识使得我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尽管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四世同堂已经越来越少,但你必须承认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其实家庭的概念从未淡化,证据就是刚刚结束的又一次春运,这种一年一度的大迁徙不亚于非洲草原的羚牛和跨越大陆的候鸟,这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朝圣。所以当危机到来时,我们最需要保护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进而需要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国家、地球。末日灾难这种背景下“失地存人,人地皆存”的理念无法再适用,地球没了就真的没了。所以我们甘愿用2500年的时光,100代人的努力,不惜超过35亿人的牺牲,带着地球去流浪。我看到和想象过无数种宏伟的星际旅行,但带上地球的故事,仅此一例。它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仅是特效和脑洞,更闪耀着中国式的智慧和固执,这个“愚公移山”般的故事,点燃了我们血脉中的灵魂。
2.梦想
梦想是什么?就是那个总让你念念不忘的东西。像是有着神奇的引力,催促着你不断去靠近它,靠近它。一路上的荆棘坎坷也都变得不那么苦痛,所有的艰难险阻似乎也不算是什么障碍,于是能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流浪地球》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导演郭帆对梦想的执着:
郭帆从15岁开始醉心电影,却屡次失之交臂。他说:“我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离电影很远,但我喜欢电影,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回归电影。”
在没有合同没有承诺的情况下,郭帆和龚格尔自掏100多万,就这样一干就是半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件事情:“如果中影不满意,最后换人怎么办?”他们就一个念头:“拼了老命也要抓住这次机会,拿出的成果越多,就越能打动资方。即便最后做不成,我也不会遗憾。”2016年4月,两人向中影汇报情况。中影的领导们,看着世界观架构说明书,看着流浪地球100年编年史,看着3000张概念图、8000张分镜头,看着惊心动魄又充满中国味的剧本,眼泪不知不觉就淌了下来。第二天,郭帆收到通知:“准备开始吧。”
一个人有梦想很好,但更好的是追随自己的梦想,这种追随不一定要什么结果,却一定不能省略过程。因为追梦的过程本身就已经足够精彩了。
年少时的梦想真的可以叫做梦想,因为那个阶段我们经常是不能支配自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逐渐具有了自主的行为能力以后,梦想如果依然没有变化,就应该勇敢地追上去。《流浪地球》的诞生,本身就是以导演郭帆为代表的整个剧组对中国科幻电影这个梦想的追逐过程,中间的艰辛和曲折,再过几十年后本身就可以拍成电影,因为追梦的人身上会闪耀着一种光芒,会让靠近的人不由得为之留下眼泪。而当一个人终于老去,不能再无所忌惮地追求的时候,对于梦想的执念可以成为“情怀”。而所有的情怀之中,只有真正追求过的那种,才是属于自己的。
3.未来
关于未来,有的很近,有的很远。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观。《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充满了凌冽的末日风景,《三体》中的未来则是更加大气磅礴的存亡抗争,刘慈欣用他一己之力实现了中国硬科幻的崛起,郭帆和他的团队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诞生。作为一个13岁开始读《科幻世界》的资深爱好者,每一件事情都让我欢呼雀跃,激动不已。因为热爱,所以珍惜。但是冷静地想一想,成功其实是稀有的:
其实在《流浪地球》之前,就有影视公司想拍刘慈欣的《三体》,只是改编非常失败,引起网民一片怒骂。所以得知中影想拍《流浪地球》后,大刘的粉丝们在网上怒吼:“不要让中国人拍!不要让中国人拍!不要让中国人拍!”
这其实不是一种诋毁,而是一种深沉的爱。《三体》之后,“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成为了科幻迷心中最深情的表达,因此普通人其实并没有听懂粉丝怒吼背后的深意。对于我们无比珍视的瑰宝,我们宁愿暂时看不到它,也不愿轻易把它毁掉。正如同当年《仙剑奇侠传》被拍成电视剧之前一样,我们愤怒地要求出版方不要糟蹋美好的回忆。然而意外的是电视剧版的《仙剑奇侠传》不仅没有毁掉回忆,还给我们送来了胡歌。这是我记忆中原著影视化后,数的出来的精品之一,第二部就是《流浪地球》,至今没有遇到第三部。其实那些不成功的影片背后,也许并不都是工作人员不够努力和用心,就如同《流浪地球》在拍摄期间,连投资人吴京都抱着“即使拍烂了,也比没人拍强。其实,我们已经成功了,因为有7000人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未来,这7000人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种子。”这种悲壮的想法。
谁能说《流浪地球》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以往所有一切失败的尝试之上呢?就像影片中的饱和式救援,5000台发动机共运送了7万6千个火石,派出了40万2千6百人,这样才能把重新点燃发动机的可能提到最高。虽然电影里只是一个小队的事迹,但背后是全人类的努力。因此,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的诞生,背后其实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众多付出和积累。借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我想在此郑重宣告:“三年以来,在中国科幻电影事业中奋斗和牺牲的文化工作者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中国科幻文学事业中奋斗和付出的工作者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从那时起,为了传播华夏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新中国文化事业中奋斗和牺牲的工作者们永垂不朽!”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如今,面对着生活的新的转折,我的内心也如同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忐忑又迷茫。自己的选择究竟对不对?将来的安置究竟好不好?没有人知道结局。然而面对着未知的旅程,既然我们有勇气做2500年的计划,用100代人去努力,那么为了我的家庭、梦想和未来,再付出十年的光阴和汗水,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罢了~最后,让我继续借用《流浪地球》评论中的话语来激励自己:
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信神,不靠佛。太阳太多了自己射,天漏了自己补,发大水了自己疏,门口有山我也要自己一代一代挖。没有什么可以压倒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可以让这个民族的先驱跪在地上祈求怜悯。他们不相信任何的外力,他们相信的就是自己的双手。
小破球,抬起头~ 有家的日子不要愁~追寻梦想不懈怠~创造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