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起初,我对他取这个古怪的书名有相当的不解,直到快读完整本书时,才知道他是在向另一名作家致敬,那位来自欧洲的作家叫卡佛,他的书名叫《what are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在英文语境下,这个名字就显得相当好理解了。那我这个标题就当是给村上和卡佛的双致敬吧!
我算不上优秀的跑者,更没有以上两位大家的文学成就,但跑步作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确实为我的人生带来积极改变。在学生时代,受武侠小说和港台功夫片的影响,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买武功秘籍,想练成当世绝技,仗剑江湖!当时并没有太规律的跑步算是各种运动项目其中之一。
出来工作以后的前5-6年,基本只保留了跑步这一项运动了,那些年可能生活比较艰苦,也有规律的运动,105斤的体重维持了5-6年以上,上下浮动不超一斤。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充沛的体力,跑步运动功不可没!
结婚后,由于生存的压力,或是人性的懒惰,放弃了规律的运动,体重直接飙升,数次达150斤之重,这也触发了近十年前后有三次的减肥行动,150斤的体重就是那刺耳的警铃!当然现在回观三次减肥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在正在进行就是第三次,从150斤到130斤的目标超额完成,正向120斤挺近中……
年轻时,重量轻,体格好,每天一万米,轻轻松松,几年如一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倒是三年前的上次减肥,把膝盖跑伤了,跑前没热身,跑后不拉伸,急急忙忙洗澡,火急火燎上班。这样时间一长,没有热身,巨量的体重让没有热开的膝盖不堪重负。韧带和肌肉每天紧绷不已,因为5-10公里的大跑量之后竟然也不拉伸。所以啊跑步和其他运动一样是一门科学,要认真学习,好好对待,才可以事半功倍,尽量减少运动伤害。
2020年春节起,因为新冠肺炎的疫情,和全国人民一样留在家里胡吃海喝,终于又快胖回150斤,报警的铃声又响了!4月一日决心再次迈开腿,跑起来!初心是带动儿子一起减肥(12岁的小子也快110斤了),后来儿子没坚持,我倒跑下来了。2-3年停止跑步,肌肉已没有任何记忆了,又得重新训练,1公里,2公里,3公里……,这样一个月以后才能正常跑5公里,在配合节食的情况下,4个月不到就减到130斤了,可以说效果显著!
跑步时同时在做什么想什么,从20岁左右到现在,基本分三个阶段,从什么也不做到戴耳机听歌听课再回到什么也不做。
2000年前后,随身听固然已经很普遍了,但是每天消耗两节干电池听歌跑步还是蛮奢侈的,而且不管是卡带机还是后来的CD,都是非常笨重,极不方便携带。所以我早期跑步都是不带任何电子设备的,耳朵也是闲着的,心里数着步伐,耳里听着自己的呼吸,机械的奔跑。但大脑却始终忙碌着,电影一般过滤前一天发生的事情,有哪些缺失,如何找补;也会规划当天要做的事,具体哪些步骤;复习之前学过的英文单词或课文,口中念念有词;或者天马行空般跳跃思考,想想张海迪,暗暗庆幸自己四肢健全;想想海伦凯勒,莫大感恩自己耳聪目明。作为一个幸运的正常人,我有何理由不勤力,有何借口不争气!
自从MP3轻量化和智能手机普遍使用后,我开始带着他们跑步,有时听歌,有时听课,有时听书,总觉时间宝贵,分秒必争,一日之计在于晨,利用早上最佳的记忆时间听外语,背单词。或选一本好书的音频边跑边听,无限享受。经过一段时间下来,也确实对学习有所助益,也能啃下来几本好书。但也牺牲了跑步的效果,比如姿势不对,呼吸不匀,步伐不快,锻炼效果欠佳。大屏的智能手机带在身上,无论绑哪,都嫌累赘!
今年我添了一个华为智能手表,能把跑步数据同步到之前一直使用的跑步App悦跑圈,开始尝试甩掉手机,全心跑步,用科学的方法自我训练,从姿势,步频,配速,心率多个参数来提升自己的跑步质量,以前跑5公里完了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心跳半天平复不下来,浑身上下甚至跑鞋全部湿透。现在十几公里下来也不会太累,出汗也大幅减少,心率步频都明显改善,虽不能和大咖跑神们相比,自我提升却相对明显。四十不惑,放弃各方面的攀比,追逐内心的快乐,对我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文明其体魄,野蛮其精神。运动和学习缺一不可,他们相辅相成。我始终相信,对肉体的折磨,就是精神的休息。反之看似平静的端坐,内心也有万马奔腾,千山神游,脑力劳动对身体的消耗不亚于体力劳动,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要保持健康的体魄。不幸的例子,我们已经听的太多了,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等疾病缠身,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不管哪方面的大家,首先是个普通的人,如果他们身体好,自己的生活质量好,周期长,为社会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不是更多更好吗?所以,不管肉体和精神的管理,都不能偏废!
总之,跑步期间的深度思考对我来说极有意义,很多事情想不通,就在跑步的时候领悟了!很多坎儿过不去,就在跑步的某个瞬间想开了!感谢这项简单易行,也不烧钱的爱好!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希望自己能继续坚持下去,持续沿着这人生的平凡之路快乐地跑下去!
张元春2020年9月19日写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