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近体诗第一讲:平仄、用韵

文/陈安若

上平声其中的十个韵部

喜欢古诗词,喜欢近体诗,感叹中文之美,寥寥数语勾画出唯美意境。五言七言,绝句格律,富有诗韵,读来朗朗上口。

未学平仄,不懂格律,写不出近体诗,闲来只会打油诗。忽闻一学习机会,讲述诗词格律基本知识,好机会不可错过,遂冒雨前往。

我特意提前到达,听者已众,十几余张课桌尽满,挑后排空位入座,不多时,后来者搬凳补于后方,人数又多两倍以上,看来诗词魅力巨大。

等待上课,意想中老师应为年长之人,或讲述国学般老成。一登台,却是一温润少年,霁月清风。读起诗来抑扬顿挫,充满古韵,煞是动听。古典文献学博士,不同凡响。

把课堂知识点记下,以备反复学习之。

第一节课先讲汉语声韵学基本知识。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古今的很多字音有不同,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段。

中古音以《廣韻》一系韵书为代表,共二O六韵目表。

声目由唐朝末期和尚守温创建,初归纳声母三十个,后由宋人增至三十六个字母。表格横向音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竖向分为:牙音、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音、半舌、半齿。

宋有吴越,定古韵九部,分为:一东、二支、三鱼、四真、五先、六萧、七歌、八阳、九尤。

上古声母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故今字古语发音很不同。如“伏羲”即是“疱羲”,“竹”如“笃”。

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韻》为代表,共十九韵目。

关于诗体,有古体诗和格律诗两种。古体之诗始于皇古,兴于六朝;近体之诗源自李唐,变于赵宋,元明之后,未有创制,所以我们一般说起,都称唐诗宋词。

汉魏六朝诗统称为古诗,近体诗有格律要求,古体诗又称古风则形式自由,不拘于格律。

诗体按字数而言则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八句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为长律,或名排律,五言居多。四句者称为绝句,五绝二十字,七绝二十八字,分为律绝和古绝,古绝一般限于五绝。

说到平仄,先明四声,中古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平为平声,仄为上shǎng声、去声、入声。

如今普通话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不同的语义下音有不同,有用作名词时平声而作动词时去声,(学了才发现,我好多音都念错了)比如,作名词:三sān人行,必有我师。作动词:三sàn思而后行。

也有作动词时平声,而作名词时去声。比如,作动词:思sī考,作名词:净夜思sì;动词:操cāo练,名词:曹操cào。

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因为平声韵最多,有三十韵部,可供选择的字多,作诗难度最小。

原来我以为的押韵只是韵母相同,听课后发现并不是。近体诗用韵极严,必须在固定的韵部中一韵到底,不能偏到其余韵部,出韵乃近体诗大忌。

韵分宽韵、窄韵。一个韵部中字很多的称宽韵,韵部中字少的称窄韵,还有韵部中极少字的称险韵。用险韵作诗最能体现出高超水平。

第一节课到此,只了解近体诗的用字基础,还未讲到如何作诗,期待下一节课的内容~

我学近体诗第二讲:五七言格式

我是陈安若,感谢你的阅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