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重视礼尚往来。
小时候就经常听父母唠叨:某天去哪家吃席要出多少钱的礼,某天又去那里随礼拿回几个红鸡蛋,某天需要买个花圈随几百块钱慰问死者等等。工作后遇到关系较好同学结婚生子甚至生病等等我也秉着祖传下来的训导出1000或者500的礼;遇到同事结婚、生子或者其他需要庆祝的事情也会发红包、转账。自己的爱面子最终伤了 自己的胃、爱好还有回报率的期望。
已经60岁的父母经常抱怨,“之前舅老爷家的弟弟的女儿结婚我出礼300,现在你们结婚他还出300;隔壁王大爷家孙子高考我出了500,现在一家人都搬到城里了,你们生孩子他一分钱都没花。。。。。。。”在他们的观念里礼尚有来有往才正常,但是他们那个年代从生到老几辈的人都困在一方天地,最远几个村子的距离自然是不会隔断往来,但是现在家乡被称为老家,逢年毕节匆忙呆上几天的地方,很多人在某个城市安家落户,更多的是老家只是脑海中一个记忆,那陈年旧事般“往来”更是不值一记,况且很多往来的经手人已经不在了。
35岁的我在经历很多次的摸不开面子的礼尚往来或者有去无回的感情投入后,逐渐清晰的把礼尚往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比如工作时候的同事,其实和之前上学时候的前后位、同桌、讲题的同学等等身份差不多,今天帮你带杯豆浆,明天请你吃顿饭,要好的关系偶尔也会逛逛街,当然有些小揪揪打算的也会殷勤的礼物相送,这些都是生过在一个团体里必不可少的正常沟通方式,还称不上“往来”。遇到同事结婚、生孩子等等,就会随了300、500的礼,不论是谁先离职,之后能偶尔电话一下也只是咨询你一下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处理办法,或离开这个城市回老家或者又择一城而居,反正你之间的几百元往来款变成了无效礼尚往来。
之后我父母新的无效往来我多数建议不要轻易建立,对于我的无效往来直接忽视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