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来说一件有趣的事吧,几年来,我一直都混淆了「知日」和「日和手帖」,将两者误以为是同一样东西,自以为「日和手帖」是「知日」的前称,或者说是曾用名,「知日」不过是MOOK改版重组后,新启用的名字。
而今读完人生中第一本「知日」MOOK,都不得不感叹自己真是内心戏丰富,脑补出了数个剧情,才会有此种“窃以为”是吧。
当然,想要顾及所谓“面子”而推诿的话,还是有合适的理由的。
毕竟身为MOOK类读物,「知日」和「日和手帖」的售价都相对偏高,自然不在平时采购阅读的清单上。要有人说,可以去书店阅读免费的“样刊”啊,这样可不就是种“节约”且省钱的方式。对于此种方法,我个人其实是不置可否的,但若是人人都用这种方式来阅读「知日」和「日和手帖」,估计早就停刊了吧。没有营收,出版公司自然会停止在相关的选题和刊印上的投入,这点我想是毋庸置否的。
再者,「知日」和「日和手帖」都隶属于中信出版社,虽然「日和手帖」是一本有关日系生活的MOOK,注重探讨人和物的关系,一起寻找适合日常生活的美学,而「知日」是一本专门介绍日本文化和艺术的创意生活类丛书,但两者所述都有关于“日本”这个国家,因此我搞混也是情有可原的嘛。
好吧,其实我知道说了这么多,都只不过是借口而已,但作为一个自诩喜欢阅读的人,居然搞混了这么两本界限明晰的MOOK,这让我自己觉得也很是尴尬,若是意外读到我写的这段,就当我是在给自己扯个“谎”好了。
「二」
知道「日和手帖」,是二零一四年,在南京工作时。
那时除了各类知名MOOK外,还有不少“独立杂志”,虽然投入少,成本低,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都导致了这些杂志存在种种局限。但作为彼时的年轻人,往往喜爱关注“独立”的事物,比如独立杂志,比如独立手作,等等。这可能同自己当时年少,刚大学毕业,且迫切想要独立的心态,不无关系。
当时在南京,也存在着这么一本独立杂志,唤做《solo》。《solo》的主要阵地是在豆瓣,它有着自己独立运营的豆瓣小组,喜欢这本杂志的人,可以免费申请获得,且当时《solo》同南京的一些店铺也有合作投放,意外遇见且喜欢这本独立杂志的人,都可以翻阅并带走它。
当时喜欢《solo》的人挺多,小组里有个在南京紫荆大厦工作的小姐姐,她最先跟我们提到了「日和手帖」,并晒出了无数美图,让一众杂志爱好者惊讶不已。而后《solo》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停刊,主编馨儿如今从事声音录播直播方面的工作,据我所知,应该同我一样都在上海,只是甚少联系,设计师阿硕,依然留在南京,从事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彼此没再联系,当年一大帮《solo》的喜爱者,如今也不知道去往哪里,从事着怎么样的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
人生有时挺奇妙,一些人因为对某样事物的喜好而联结在一起,之后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离散。大抵,聚散无常,就是这样吧。从陌生人到熟人,再回到陌生人,这之间的距离,其实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远,大抵上也不过是多联系几回和少联系几次的区别吧。
而今买回一大堆「日和手帖」和一本「知日」后,才发觉,原来「日和手帖」是在二零一四年创刊发行的,而那一年年底,《solo》停刊解散,创作团体分崩离析,我也结束了年少时那段奋不顾身的感情,离开了南京,回到上海。
「三」
前些日子,读完INMOOK,重新将部分阅读的日光投注到MOOK类杂志上, 莫名想到了「日和手帖」这个名字,于是在网上搜索购买第一到六册,算是从头看起吧。咳,其实我原本只想买一册的,但刚好看到第一到六册捆绑销售,价格便宜了很多,所以,没管住手。
至于「知日」,其实原先并没有想过要买,但此时不得不赞叹且惊恐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关联。购书时,大数据向我推荐了「知日·世上只有一个京都」,看到杂志封面上大大的“京都KYOTO”字样,加上复古橙黄的日系的狐狸面具和和服,就挪不动手,最后“无奈”将它加入了购物车。到手阅读后,才有了起先说到的关于「知日」和「日和手帖」的“趣事”。
「京都」,这个名字本身自有一股“历史感”,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安”、“洛阳”等一众颇具“古意”的城市称谓,何况「京都」这城市自身,便同盛唐时代的洛阳和长安有着无法割断的关联。
就我个人而言,对「京都」认知的起始,与日本动漫充满关联,许多日本动漫的舞台都设立在京都这样一座城市,尽管有些会谈及大阪、东京、名古屋还有北海道,但只要涉及到奇幻因素,追溯源头,又都会回到京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共识。几乎所有日本的漫画家,都默认了京都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历史地位。如果说东京是现代和当代文化汇聚一堂的代表,那么京都就是日本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日本文化的追本溯源,几乎都能够在京都找到其影子,这本身便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不曾间断的展现吧。
说到日本,于我个人而言无法绕过的话题,除了日本动漫,便是日本的国花——“樱花”。
年少时尤其喜爱当年流行“四大天王”当中唱跳俱佳的郭富城,他早年时演过一部电影,唤做《啪啦啪啦樱之花》,我想许多与我同龄的人,对这部电影应该不会陌生。当年郭富城唱跳的那段“樱花舞”曾风靡一时,无数人争相学习,甚至当时有些思想比较前卫的学校,将这段舞蹈引进校园,作为学生课间操。当时我曾也下功夫学过跳过,过了这么些年,如今那些动作已然忘记,但我依然能回忆起那段郭富城在上野公园樱花树下舞蹈的场景,唯美,治愈,难以忘怀。
从那时起,对于日本樱花,就有了一种独特的迷恋,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想去东京的上野公园赏樱。而后随着对日本文化了解愈多,便逐渐发觉,相比东京,京都的樱花更显久负盛名。且赏樱这般美事,在生活节奏缓慢的京都,也显得更有仪式感些。此后,自己的人生清单上便加上了一项,去日本京都穿一次和服,赏一次樱花,若能有爱人相伴在侧,那便算是不曾虚度了。
这个想法在心里深埋了许久,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也未能成行,说不遗憾是假,说想去才是真。
「四」
虽说一直以来对「京都」持有各种各样的好感,但仔细想来,貌似除了各类日本动漫和电影中提及到得,我对于京都乃至日本文化的了解,都显得有些浅显而片面。
就像,我不了解京都的由来,不了解京都作为平安京的历史,不了解它除了春季樱花盛开之外的其他四季景象,不了解除了伏见稻荷大社之外京都的其他神社和历史遗迹,等等。
而关于这些,在阅读「知日·世上只有一个京都」时,都从中找到了解答,尽管实际情况是随着对「京都」了解越多,越发感觉到自己知晓的太少。这同世上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取一样,随着我们了解的越发深入,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或许这样说显得有些刻薄,但人类的求知欲本就是如此吧,只有在一无所知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吧。
「知日·世上只有一个京都」乍看上去有些像是一本文化旅行手册,因为当中提到了关于京都的吃穿住行,甚至连京都的地下铁和公交路线都有了明确的标注,但若说它是旅行手册,却又显得不那么专业,毕竟相比于专注旅行的《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来说,它显得太过片面了些。
所以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京都的文化之窗吧,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许多京都这座城市的侧面和缩影,它的四季景色,各色庭院,祭祀礼仪,料理土产,乃至风物人物等等。看过了这只言片语,如果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兴趣,那么才会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了解关于京都,乃至于再三去往这座城市,只为探寻它不同的美。
大抵上,这或许就是MOOK类杂志的共通之处吧,只是传递一种文化和理念,而关于更多,就需要那个感兴趣的人自己去做更多的探索了。
亦如「知日」这个名称一样,它所想要传递的,已然表达清晰,那就是了解关于日本啊。
可我还是尤其喜欢这一期的名字啊——「世上只有一个京都」。
真想,能早点儿去一趟京都啊,和自己的爱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