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得在于学习之后进行有效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总是隔着一座大山。
“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就是说的我们想要输出的时候,才会觉得肚子里面没有货。
那么构建自己的知识库,是我们能够有效或者快速输出的第一步。在我们想要输出的之前,可以做到快速的将曾经的输入整合、加工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输出的过程分为收集——整理——输出三个步骤。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划归到这三个步骤中,这样更加便于我们分析问题。
今天的主题如何构建知识库,主要是专注于前面收集和整理两个方面。
面对海量的知识时,我们究竟是收集环节还是整理环节出了问题呢?
大家对于印象笔记应该也不会陌生,对于我来说,我从2012年开始接触印象笔记,2013年开始就将它运用于工作生活学习中。
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收集的资料后期也并没有如愿的运用起来,昨天听了课程之后,发现是因为我将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合二为一了,本来是想要更加简化,但是实际上很多环节是没有办法简化的。
我之前的做法是,收集资料的时候就将在印象笔记中设置一个对应的文件夹,然后将素材扔进去,后期然后需要使用的时候再查找,结果发现原来很多资料都是无用的,因为我收集了之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整理。
那么应该如何操作怎样才能帮助到后面的输出呢?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素材库,其实现在印象笔记已经有了这个专门的素材库(如下)。
我们在听课学习的时候,可以随手将学习到的素材直接放入素材库,加上标签就可以了。这样节省了前面建立文件夹然后再去分类的时间。因为在听课或者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习时候吸收的效率。
然后在花晚上或者早上单独的一个时间,其实往往也不会太久,对这些素材再进行归类整理。这样的好处是,这时候的分类不会那么匆忙,同时对于之前的课程也相当于又一次复习了。我们可对一部分资料进行筛选,同时对于还不清楚明白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我们可以将印象笔记分为工作、生活、学习等不同的笔记本组,同时在对应的笔记本组中建立对应的笔记本,拿学习为例,我们以学科分类,例如:英语、哲学、理财等。哲学中可以按照不同的课程来分类,比如哲学史、分析哲学、政治哲学等
如果以阅读为例,我们可以将阅读的书籍分为财经类、工具类、社会科学类等,听完课程或者看完书,将素材整理到对应的笔记本中并且添加标签,方便以后在输出的时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