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由于路遥来自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于农村生活。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具有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他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觉得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能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的去感受生活,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人生》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马云也大力推荐这本书,这本书对他的影响最大,18岁他是蹬三轮的零工的时候,而《人生》改变了他的人生。
作品的大致脉络
高加林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理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为下文埋下了故事开展的铺垫。
进城工作觉得和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转身奔向一个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的城里女人黄亚萍。
后来有人告发他是走后门进城,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直接又没有了,然后他开始后悔,无奈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
•由路遥与王愚的对话来了解书籍与作者
描写有余,思考不足。
是写作者一道坎。
过不了这坎,作品就无法深下去。
这本书对于我们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主人公在转折时期的诸种矛盾(各种思想的矛盾冲突,年轻一代和老一代,旧的思想和新的思想之间矛盾的交叉。),从人物的命运,从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完整的展现出来,虔诚混合着狂热,惶惑交织着冲动的复杂状态的描绘令这个作品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具体的生活实感。
路遥说,生活中内在的矛盾冲突,有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的,而作家的工作在于拨开生活中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生活的深层中去,而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这样,作品才能写的深一些。
作品的主题
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应渗透着思想,而不是只在作品的总体上有一个简单的思想结论。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应该在作品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渗透着。
一个作家的倾向性应该包含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中。路遥言,我的倾向性表现在《人生》的整体构思中,而不是在某个地方跳出来,把高加林批评一顿。
从高加林身上,我们需要知道千万不要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仅有几处,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频道的、没有岔路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路口,事业上的岔路口,个人生活上的岔路口,你每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出自于柳青的《创业史》。
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
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是命是自己的,我们有权利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跌倒了就要爬起来,该改变的就要改变,人活一世,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而严峻的现实生活也最能教育人,让我们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人物
•刘巧珍,德顺爷爷
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
•黄亚萍
作者路遥也坦然承认,这个作品有不足的地方,因为作品较长,牵涉到的人物比较多,有的人物就没有很好的去展开,对这些人物的关注也不够,和一个初次导演戏的导演一样,常常手忙脚乱。像张克南的母亲告发高加林,不能简单地说是偶然的,只能是说没有写充分。
像戏剧演员常说的,在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艺术创作上要照顾到每一部分确实是不容易的,不仅关系到作家的器识,也关系到作家的经验和功力。
《人生》里的人物形象这一点表现得很突出,实际上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孤立的,是和整个社会密切相关的,互相折射的。有些作品尽可以编造许多动人的故事,但是他们没有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人在作品中只是一个道具,作品就不会深。
印象深刻的篇章
她曾在心里无数次梦想她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情景,可是在现实生活里,她的自卑感使她连走进他的勇气都没有,她时时刻刻在想念他,又处处在躲避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但是,她的心思和眼睛却从来也没有离开他啊。
这是描写巧珍对于心爱的人没有顾忌但又小心翼翼的喜欢。但后来高加林放弃了他选择了黄亚萍的那时。
她说,“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我尽管爱你爱的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乡田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这个时代的大多读者,依然会被朴实善良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付出不求回报了,追求结果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会选择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浮的高,跌的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先做人,再做事。先爱人,再被爱。
相信爱,也拥有被爱的能力。
愿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