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春天的离去,第一份工作也接近了尾声。觉得应该谈谈自己的想法。也算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能够记住这个阶段的思想吧。我感觉,在年轻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要比任何大道理都要有价值的多。
放下,才能拿起来。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就有副总裁教育我们,想要在自己岗位上学习更多东西,首先要忘掉以前的东西。那时的自己看来,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只管学习便是,不需要忘记和放下从前的东西。
可是,到现在再回首这两个月的工作经历,发现自己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放下曾经的自己。从前我对写作是非常感兴趣,写作、文学确实给予了我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或许也正因如此,在文案写作方面我一直放不下曾经的感觉,所以最后写出来的文案都成为了四不像形式。
刚入职的时候写的东西还有一些灵魂,可是现在,却发现写的东西越来越模式化,硬化!没有文章应该有的魅力、灵气。
经过仔细的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为了填补心中的恐惧感。在新的领域,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恐慌,于是想用曾经带给自己过光荣的文案写作方式,填补自己的恐惧心理,幻想着这东西能够在这个领域也给自己带来同样的光辉。
2、想要把爱好当作工作,需谨慎。曾经带给过自己成功的东西,在自己心中占据着不可侵犯的地位,不敢轻易更改,担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被篡改的。担心自己一无所有。毕竟写作是自己的爱好,唯恐掺杂了不纯粹的元素,丢掉了初心,毁灭了爱好!
3、放下,很难,特别是对于自己“熟悉”的技能。对于自己擅长的东西自己的学习能力会降低,因为固有模式会令人固执,在大多数时间里,人们都仅仅相信自己,并不相信别人。我相信每个人都这样,有些人想着放下,其实并放不下。
“放下”二字,是每个人都应该仔细揣摩的。只有完完全全的放下,才能学到全全面面、扎扎实实的工作本领。世界太大,我们太渺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轻易地说自己对某个领域熟悉。
在这个世界上,有知识的人在控制没知识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知识的人在控制没知识的人,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世界真假难辨,有时候,自己根本不明白自己所需要的是否真正需要,都说人要遵循自己的内心,但是,自己真的有心可循吗?从小到大,我们就接受各种教育,正派的或者不正派的,课本上的或者言传身教的,理想化的,现实化的。我们明白很多正直之人的英雄事迹,我们也明白许多厚黑之人不择手段得来的辉煌成绩。
我们从小就在被各种所谓的道理影响着,所以很多人的真实内心都被都被敷上了一层厚厚的油污。
比如一些屌丝作家敌视现实,虚构远方,鼓励人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用一些空洞的文字营造一些虚浮的罗曼蒂克,告诉人们这就是青春。人生苦短,尽管造作,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年轻气盛,向往自由”八个字来买单。
于是酒吧成为了一部分年轻人的泄愤之地,旅行成为了孤独灵魂的桃花源,一场名存实亡的狗血恋爱成为了青春的标志。于是在一些根本不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空虚,最后再安慰自己,孤独才会让人充实。
可是他们只有孤独,并无充实。
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根据地应运而生,在微博上靠否定别人来获取生活的成就感,在抖音上刷刷所谓高颜值人的视频来证明自己适应了潮流,跟着网络追一波梗,来证明自己一直走在潮流前沿,尽管生活窘迫,可相信自己依然是社会高端人群。
慢慢的,一批人的目光逐渐狭隘,思想逐渐被网络走向控制,于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博学多识,总是能够跟着网络的舆论来批判一件事,当事情出现反转,再感慨世事无常,说起来,不过没有脑子罢了。
和这些人谈信仰,他们会告诉你。一份工作,一人相守,三两知己,一套楼房,一个孩子,足矣。殊不知,这种看似美好的场景竟然来自于微博。
慢慢的,他们都不再需要动脑,于是出现一个现象,自己看看哪个说法适合自己,只需站队,就觉得内心丰盈了许多。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商家把苹果赋予含义,用高出十倍的价格去卖,依然有很多人买单。如果你想反驳我,那么我希望你在反驳之前,先细细思考一下这件事。我不是在否定情怀,而是有些情怀本来就不存在。
人最重要的是心,心丢了,就什么都丢了
在生活中,必须要接受一套思想用来洗脑,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面对未来的生活。这就像是计算机选择操作系统一样,只有选择了一套操作系统,计算机才能运行,人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修复系统bug的过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使自己完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倘若一件事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了自己的处世方式,那么就像计算机安装了一套盗版系统一样。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因为新颖的思想而变得状态极佳,但是时间长了之后,盗版的操作系统会变得比从前更加卡顿,不得不时时重装系统,以求流畅的运行状态。
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确实运行速度比其他的要快,但是,反复的系统重装,让硬件迅速老化,最终计算机就再也不能用。类似这种的人可能在这个社会上云起风生,但是却缺失了信仰,缺失了有价值的东西,这类人,有很多。
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信仰?我也不知道,每个人的答案也绝不相同。或许,只有自己垂暮之年回味的时候,才能明白吧。
关于工作的意义
有人说工作是有悖人类发展定律的。那么,什么才不违背呢?百度了一下,违背是中国汉语里的词汇,意思是不符合;不遵循。违背了意愿。有人说工作本身就已经违背了人类的意愿。很多人擅长把自己的想法扩张到人类这个层面上去,看起来冠冕堂皇,甚至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喝彩。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人类吗?他们真的知道人性的本质吗?
《人类简史》上曾说: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如果非要提升高度去讲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人类的本质不适合工作。每个阶段的社会现状都是每个阶段人类共同的思想的伟大产物,存在时间较长的事物必定是合理的,必定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每个存在的东西都在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这是运行,亦是制衡。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服务于社会,这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每个岗位都对这个社会有着蝴蝶效应。“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八个字,涵盖了所有。
由此可得,说工作有悖人类发展的人,都是真正意义上沙尘。无知,浅显,懒惰。越是这种看似活的明白的人,反而越容易被掌控。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重复小马过河的故事,适合自己的路,都是在痛苦中摸索出来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捷径,所有的东西都是等价代换。只不过,不同境地的人关注点不同,所以一叶障目的事情时有发生。得不到的东西永远都没有资格说它没有用,特别是学历和金钱。
总结只是总结,实操又是另外一回事,愿自己早日到达通透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