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赶上台风,所有计划都成了变化。既7月7号楠溪江景区关闭后,8号,百丈漈也关闭了。可明明从昨晚到现在,文成基本都是晴天,未落一滴雨。但上级部门未雨绸缪,你也不能改变什么。
所以,今天的行程又成了未知数!
酒店早餐7点开始。我和杨先生起得早,在酒店前面的别墅区逛了逛。这些房子都建在山脚下,三层的小楼,独门独院,很是清净。只是看样子还没有人居住,若不是酒店有客人,就太凄清了些。但开门推窗即与青山相对,大有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意境。
吃过早饭,我和杨先生又去酒店对面的山坡上溜达。这里四面环山,几乎看不见大片的田地,小山坡便被人们充分利用,开垦出大小形状不一的梯田,种些瓜果蔬菜之类的。
其他同事对这些“小景致”都不屑一顾,唯独我和杨先生,对土地有着一样的深情。这或许就是“志同道合”吧。
接到通知:9:30出发去泰顺南浦溪景区。
泰顺地处浙江最南部,紧邻福建。
到达景区,停车场瞬间来了好几辆大巴,光绍兴来的就有四辆,情况大概和我们一样。所以,平日冷冷清清的南浦溪瞬间热闹起来。
南浦溪有山有水,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两岸青山掩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颇有点荔波大七孔的味道。
最神秘险峻的当属一线天。壁立森严,一硕大巨石从中间裂了一道缝儿,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这时,就显出瘦人的好处来,若体型丰满者,便要和崖壁来个贴面相亲了。
抬头看天,或明或暗,最窄处,可不就是一线天么?关键还有从崖壁顶上流下来的悬泉瀑布,像珠帘,像花洒,淋淋漓漓落人一身水,却又无处躲藏。只好挪腾着脚步,像蜗牛,慢慢腾腾拾级而上。
走在这里,颇有点小时候捉迷藏的感觉。但若是一个人,前后没一点儿人气,也有点儿怕怕的。
钻出一线天,下山。山回路转,一转身,又看见了浮在青绿中的那一缕飞瀑,水清,瀑响。尽管浑身黏汗贴身,但水汽袭人,夹杂着一丝丝山风,顿感清凉舒爽起来。
再见这潭绿水。树绿,水绿,两相叠加,就成了绿的N次方了。
午饭后,又去参观了古廊桥福庆桥。
泰顺福庆桥(原名漈下桥)位于南浦溪风景区入口处,是泰顺县南浦溪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横跨飞云湖上游南浦溪,是飞云湖上的一颗明珠。
始建于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原名漈下桥,是泰顺境内唯一一座三层楼阁传统木拱廊桥。
清光绪六年(1880年)因洪水冲毁,后由乡绅捐资重建并更名为福庆桥。
1990年8月20日,百年不遇的台风洪灾再次摧毁桥梁,直至2013年启动重建工程。
现在的福庆桥是2020年重建完成的,以1:1比例复原传统工艺,全长154.4米,四墩三孔三层檐,保持原桥风貌。
采用四墩三孔布局,三层檐设计,四周翼角高翘,桥身离水面8.9米,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桥上曾建桥屋十五间,中间为三层楼阁,设有佛殿,是泰顺廊桥中的文化瑰宝。
泰顺地处浙闽交界山区,群山环抱,溪流纵横。现存古廊桥有32座,其中有15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的是一个古廊桥建筑群,泰顺由此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
其廊桥结构与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相似,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被公认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它采用“井”字形六根杆件编梁木拱桥结构,技术含量极高,是传统木构桥梁的独特代表。
桥上设屋檐,兼具遮风挡雨、供人休憩、交易交流等功能,部分廊桥还设有客房。
其实,若不是这种跟团的集体出游,就专门来看看这些古廊桥,也是很有看头儿的。
又去了古村:库村。
顶着细雨,在古村中游览,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
村子里都是土房、石房,墙也是土墙、石墙,路是石板路、石子路。
整个村子古朴安宁,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虽历经岁月沧桑,却又不失温暖祥和。
村子小巷小路四通八达,看似神秘,像迷宫,却无论从哪个巷口进入,总能回到村子的中心,给人以足够稳健的安全感。
人家的门前屋后,有许多古树,遒劲苍翠,依然生机勃勃。它们,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或许比这村子里年岁还大,历经沧海桑田,见证着古村风云变化。
石墙上总是攀爬着各种各样的花。其中凌霄花最打眼,那一抹靓丽的橘红匍匐在古朴的石墙上,一软一硬,刚柔并济,给人以和谐安然宁静的感觉,也传递着古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还有这古井和水车,也是古村岁月的见证者。
石板路上有各种字体的“顺”字,既应了“泰顺”二字,也表达了古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看着这些“顺”字,我也会心的笑了。何为顺?并非顺心顺意,而是顺其自然。就如我们的这次出行,因台风而改变行程,彻底的成了顺其自然的大部队集体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