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子张篇第三十节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可以做到,而他不改换父亲的旧臣和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感悟:百善孝为先,传承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让阳肤担任掌管刑罚的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丧失了正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审案时发现了犯罪事实,你应该感到悲哀和可怜,而不是因为能断出此案而高兴。”

感悟:人文思想的表现,作为上位者更要有悲天悯人之心,看到事实后面的根源,升华人类的人性光芒!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王的无道,不像现在流传得那么严重。所以君子忌讳身染污行,因为一沾污行,天下的坏事就都归集到他身上去了。”

感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子贡这里已经体现得很具体了,曾有曰: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我们一定要博学多闻,多思考辨别,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谨慎修习自己的德行。不要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被舆论的力量裹挟,影响了人们对真实自己的了解和评判 。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但只要他改正了,黑暗过去,人人都仰望他。”

感悟:名人的错误容易被人看到,但改过之后他的光芒就显得耀眼,影响到更多的人。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感悟: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好古博学,开风气之先,圣人无常师,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让华夏文明得到了传承。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感悟:子贡不愧为孔门十杰,化繁为简,谦虚低调,践行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时时检省自己的道行是不是太浅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