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和妈妈大吵一架,没吵过她。”今天上课前,一个学生和我说。
看来我和这个学生家长周旋三周,终于是尘埃落定了。
我班上这个孩子,是从别的班转过来的。本期开课时我问他之前练的是什么字帖,可以接着练。
他说是《曹全碑》,已经练了几个笔画,于是我就接着往下教了。
两个月过去了,那天下课妈妈突然说孩子之前练的不是隶书,是楷书,而且练得还不错,还想让孩子继续练回楷书,要不之前学的就白费了。
我就感到很困惑,孩子练《曹全碑》这半学期是有进步的,很适合练隶书,难道练回楷书的话,这半学期就不浪费吗?而且孩子没提过他之前练过楷书啊!
我问孩子,“妈妈说你之前练的楷书,是哪个字帖啊?”
“我没练过啊,我就练的这个。”他指指《曹全碑》。
???
我一脸问号。
再去问妈妈,妈妈也不知道,她不懂书法,之前的老师教什么就练什么,只知道是楷书。
又去问校长,校长说那位老师教的楷书是赵体《湖州妙严寺记》。
我拿着字帖问孩子,对这些字有没有印象,学过哪些字,孩子还是坚持说没见过,没印象。
我苦口婆心的和妈妈沟通,练字是要随心的。书法入门不拘于是哪种书体,真草隶篆,除了行和草不能入门,其他字体都可以练。
但是家长一般会觉得,楷书,尤其是赵体和欧体,和现在写的字比较接近,风格偏秀美,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就让孩子练这两种字体了。
其实隶书是很适合书法入门的,写起来比楷书简单一些,尤其是《曹全碑》,上手快。
但是妈妈很坚持,“老师你别听孩子的,他不认识这两种字体的区别,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就让他接着练赵体。”
好吧。
当堂我让孩子把《曹全碑》收起来,拿出《湖州妙严寺记》,既然学过哪些已经忘了,就从长横开始吧。
下一周孩子来上课,又把《曹全碑》拿出来了。
???
“孩子,你还是想练这个吗?”
“嗯,老师,我一直就是练这个,还是想接着练。”
我看孩子自己喜欢,就接着教吧。
书法碑帖浩如烟海,有些字不符合自己得审美,确实下不去手。比如我就欣赏不来《好大王碑》,我现在练的章草,索靖的一些帖子,也有人觉得丑。
可是课上到一半,孩子妈妈的信息又过来了。她看到我发在班级群里的照片,发现孩子又在练隶书,就发信息给校长,要让孩子练回楷书,还说,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拉锯了。
好吧,顾客是上帝。
下课后我把孩子叫过来,详细的告诉他这些字体的区别,问了他之前练字的具体情况,让他回家再和妈妈好好聊,不管最后决定学哪个,都要坚持练很长时间,不能来回换了,所以要仔细考虑。
今天孩子一到教室,就和我说,他和妈妈大吵了一架,没吵过妈妈,最后还是决定练楷书了。
我深知有一个强势的妈妈是多么无奈。
“既然没吵过妈妈,你现在就要练楷书了,反正也是要练,咱就好好练,你这么厉害,练哪个都能练好的。”
“我知道了老师。”
孩子心里埋着这么一根心不甘情不愿的刺,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希望他练着练着,能真心觉得这个字帖也不错,能发自内心的喜欢。
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么,知道什么喜欢不喜欢,知道哪个好看哪个不好看,这是大人才有的分辨能力,作为家长有权利给孩子指一条明路,而且我花钱了,我就要说了算。
其实,孩子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他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做的事只是为了服从爸爸妈妈,为了短暂的结果或者成绩,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忽略孩子感受的后果就是,等他长大了,他也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他会觉得做大人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就好了。
我们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掌握一个本领,吸收一些知识,同时也是在修心,在培养坚毅的品质,激发对生活、对人的爱。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艺术特长不是用来增加技能点的,而是用来感受美,修炼心性的。
我希望可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这颗种子可以开出各种各样的花。
有的花是荷花,开在盛夏,有的花是腊梅,开在寒冬,都无所谓,甚至有的花很小很小,如苔花,也很好。即便是铁树,不开花,又能怎样呢。
只要他们在练字的那段时间,心里是快乐的,就好了。
让写作成为习惯 日更第4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