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间,我的耳边响起多年以前外婆说过的一句话,“你大伯过的不孬,人家领着退休工资,有一双儿女,儿子女儿也都有正式工作……”
实话实说,记得当时在听完外婆说的这句话之后,我还真有点羡慕起我大伯那一家人了。因为人总是会自觉不自觉的与人进行比较,又尤其会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不是有一句经典的话说:“一个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比他妹夫赚的多。”
想想他们那一家,再对比对比我们这一家,似乎,他们那一家还真的可以称得上模范家庭。
可是,而今的我,并不这么认为了。
记得在我学画画的时候,每当老师想指出我画面的问题时,都会对我说:“站远一点看,站远一点观察你的画面。”而当我听话照做时,我画面中的问题便一一浮现了出来,比如构图有误,比例不准,对比太弱等。可是这些问题却是在我刚刚近距离画画时,根本就意识不到的。
如此说明,其实,很多问题是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根本就觉察不到的,或者 即便你能觉察到,你也不知该如何解决的。而当你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那些问题时,往往不仅会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且还能知晓它们的答案。
类比至你的生活。
多年以前,当你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不要偏科,尽量每一门都兼顾到。”于是你听话照做,而后每一门都还不错的你,每一次考试下来,你的总分都是非常靠前,进而,你觉得老师说的真对。
如此这般多年之后,你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学校,后来,当你走出校门,也顺利进入了一家还不错的企业。这时的你,依然信封着“不要偏科,面面俱到”的理念,然而,忽然间,你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当初在学校里那么的优秀,那么的出类拔萃了。
你开始反思,“为啥自己拿着还不错的薪水,找了一位还不错的对象,还有一双还不错的儿女,另外,父母健康尚佳,收入尚可,咋还是感觉日子过的一般般呢?”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思考了很久很久的你,还是想不明白。
可是好在,一直喜欢阅读的你,似乎在书中渐渐觅得了答案:
在社会上,没有人在乎你的总分,大家只在乎你的最高分,因为社会这张答卷的最高分不是100分,也不是150分,普通人或许可以拿到90分,拿到140分,但有人可以拿到一万分,于是每门拿到90分的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你不解,你开始迷茫,明明当初老师说过不要偏科的呀,咋书上却说要“单点突破”呢?
可事实就是胜于雄辩,去看看大千世界吧。
最美的人有市场,最丑的人也有市场,最邋遢的,最搞怪的,最有耐心的,最会沟通的,统统都有市场,因为,他们那个最高级,总是能让人印象深刻。
而你,虽然处处优秀,虽然处处体面,虽然倒也不能说你过的不好,但总体来说,也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寡淡。
我在想,多年以前外婆口里的“不孬”,可能,也仅仅只是不孬而已吧。就像是,所谓的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