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虽然没有写太多剧评,但叶秋臣一直都在追看《少年派》。
早期是因为在林妙妙身上看到了过去自己的影子,但追到现在已经转变为单纯在看戏。
好多人说现在这部剧拍崩了是因为林妙妙的人设倒塌,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少年派》拍崩了,是因为太贪心。
想在一部剧里把所有的棘手问题一次性全部展现出来,而且剧情目前都走到这种程度了,又不方便引入太多的新角色,只能把热点话题里面的例子疯狂地套进主要人物的躯壳中,彻底把一些角色写得偏离了轨道。
一个人前后不一致,在既定的性格下本不应该去做的事情全都尝试了一遍,也可谓十分“费心”了。
但这样杂糅的“全面”设计并没给这部剧带来叠加的流量和好感,反而让这些因素将原本的构造都毁了。
为了显示P2P这种理财的风险性,于是让林妙妙的小姨赔光了钱还得了精神病,《都挺好》时苏大强也有蹭这个热点;
为了把直播这个现代流行因素加进来,所以安排了林妙妙不学习也要求打赏和涨粉丝,而且之前她还在搞公号;
为了体现不同家庭的子女们生活的模样,先是有钱三一父母不合最终离婚,再有邓小琪妈妈这种纯单亲家庭的代表,本来江天昊是个妥妥的富二代学习又开窍,父母关系融洽生活也优渥,但还是安排了破产再创业的戏码。里面最正常的要数林妙妙这家人,但现在王胜男46岁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哪一家都不消停,哪一家都得闹点事儿出来。
很多地方都是为了强行制造效果,硬往里面加戏。
恨不得一下子,一股脑把所有故事都揉在一起。
但好剧的核心注定是专一的,其余的只能起到辅佐作用。
如果混乱不清,就会像作文写偏了题,或者一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太多而失去了中心。
《少年派》又想拍青春,又想讲两代人的差异,又想讲原生家庭的影响,又想讲成年人工作的不易,还想顺带把人们的劣根性带出来,这个想法未免有些过于贪心。
贪心不足蛇吞象,讲的就是这种做法。
其实只要把林妙妙和钱三一这条线讲明白,顺带把双方的家庭情况也简单涉及一下就挺好,唐元明离婚又再婚,王顶男买P2P得精神病这些完全是旁支,对主线剧情影响并不大,这些部分完全可以不放入。
《少年派》曾经有一部分做得很成功,就是“零钱CP”这条线。
整部剧叶秋臣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前期林妙妙和钱三一的互动,还有广播站里那句“林妙妙和她的徒儿钱三一”。
现在的林妙妙也不是爱好文字爱做漫画的小姑娘了,变成了一个心里有些浮躁一心想走捷径的投机者。
现在的钱三一也不如之前那样高冷,林妙妙让他帮忙做习题册也不拒绝,还被设计搅和在父母那一代的情感纠葛里。
越看越乱。
现在《少年派》的话题,已经完全变成了不断登上热搜榜的关键词,以及不断刷新大家认知的人设翻车。
青春剧现在已经成为潮流了,然而真正勾起回忆的却是少之又少。
之前有《最好的我们》剧版,还有《你好,旧时光》的成功,往后虽然同类型很多,但都很难超越了。
看《少年派》更加让我明白,现在的电视剧必须人工过滤。脑海里把旁支剧情删掉,把主线剧情润色一下,再将其通过合适的节点拼在一起。
现在想看一部好剧,大家的大脑都得变成一个“业余编剧”。
从一开始寻找回忆,到如今单纯变成了看戏,这样的设置让人多少有些接受无能。
考虑到前期的林妙妙曾经带给自己这么多欢乐,这剧追也就追了。
只是再有人问我是否推荐,叶秋臣宁愿手动砍掉几集,或者只给他们看一些片段就好。
因为想要最后翻盘和剧情反转,基本上已经没希望了。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