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014)——学而篇第十四则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镇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志在学,不暇及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

【敏于事而慎于盲】:敏,捷速义。慎,谨也。于事当勉其所不足,于言当不敢尽其所有余。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言有道德或道艺之人。正问其是非。如上所行,又就有道而正之,始可谓之好学也。

译文: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学习心得

文中所及“食、居、行、思辨”,会让我联想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印象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着不同的需要完成的修为。有些人爱好物质的索取,有些人爱好精神的追求,有些人抱负远大,有些人安于小日子,有些人……。各样的种种,看似自主的选择,其实也是受限于现实的状态(硬件与软件),至于是否愉悦,或许就在于你是否正视与接受了自己所在的状态。孔老夫子文中所言的状态,高远而肃清,但回过头来,就像之前的“知和而和”一般,仅仅为了什么而什么,仅仅为了能有这样值得称颂的状态,而表现出能有这样的状态,那么实则是对现实与对自己的不尊重。如果,你还在“求饱”的状态,那就“求饱”,还是“求安”的阶段,那就踏实“求安”,不拔不高。同样,在衡量一个人是否“好学”,我想,也应该先去理解个体所处的状态,而非按统一的标准妄自菲薄或是肆加评价。如此,就能与所谓标准、目标什么的和谐相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扑通公子阅读 1,846评论 1 1
  • Android 中的建造者模式 概述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也叫生成器模式,其定义如下:se...
    smart_dev阅读 15,051评论 11 48
  • 记忆里 有着一个少女 不 许是少年 我望见他 从教学楼的另一端朝我走来 带着少年时代才有的那种单纯的笑 我听见他 ...
    过百胖阅读 1,170评论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