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食欲就会随气温大减,面对白米饭,总想着再来点解暑的主食才好。于是,我们每天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样一道吃食:米茶。
米茶,是我们本地的一道特色小吃。
米茶,说是茶,是因为它的饮用功能。
炎炎夏日,喝上一碗,开胃降暑,说不出来的畅快。
但其实,它又不止是茶。这缘于它的食用功能。
盛碗稀汤米茶,就着馍馍和几道夏日时蔬,果腹的问题就算解决了。如果不想吃馍馍,盛米茶时可以少舀点汤水,直接拿米茶当主食吃。
米茶是一样地域性很强的小吃,起初只限于本地及周边些县市食用。
后来,随着本地人与外地人的通婚、外出营生等各种缘由定居外地,而使其辐射范围无限扩张,现在几乎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一些吃米茶的人家了。
念念不忘的家乡小吃,走得再远,都让游子魂牵梦绕。
好在米茶不同于其它小吃,做法极其简单。炒好的米茶米,携带也极为方便。异地生根的游子,与其想念,不如让它遍地开花。
一碗香喷喷的米茶端上桌,让人食欲大开。而成就这样一道开胃吃食,无非就是炒米茶米、煮米茶米。
无需神操作,也没多大技巧。
炒米茶的过程一点也不复杂。
将大米倒人铁锅中,文火不停翻炒,待炒制米色金黄时,盛出摊开来冷却即可。一次可以多炒一些备用。
而接下来煮米茶的过程,就更简单了:将炒制好冷却后的米茶米,洗净后与凉水一起,入锅煮沸,焖上锅盖几分钟即可。
要说做法上是否完全没技巧,其实也不尽然。
同样的大米,不同的火候,不同的人,乃至不同的工艺手法,炒出来的米茶,味道也是大相径庭的。
而被大家一致推崇为最好吃的米茶,是用柴火灶炒出来的米茶。那种米香混合柴禾的香味,吃上去口感更醇厚,余韵无穷。
市面上卖的米茶米,有机器烘烤的,也有用人工在柴火灶上炒出的,后者售价明显要高出许多。
我家吃的米茶米,都是70多岁的老母亲在老家用柴火灶一锅铲一锅铲炒出来的,是纯正的不能再纯正,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质量堪称上乘的米茶米。
印象中只买过一次米茶米。
有一年,从老家带来的米茶米吃完了,自己又不想在酷暑天气围着锅台自己炒,不想忍受烟熏火燎的炙烤,便去市场上买了一些机器烘焙出的米茶米,回家来煮了吃。
同样的金黄色泽,煮出来后,却远不如妈妈用柴禾炒出的米茶那般香浓,那样好吃。
炒米茶时,火候的掌控也很关键。时间过长就炒糊了,而时间达不到,米茶特有的香气就不能被激发出来。
一次姐姐到我家来,顺便带了一些她婆母炒的米茶米给我。打开袋子时看时,米色微微泛黄,全然不是妈妈炒出来的那样好看的金黄色泽。
一看就知火候欠佳。因炒的时间太短了,煮出来后自然也不是那种诱人的浓香,那种让人回味悠长的口感了。
后来与姐说及此事,姐姐说姐夫家一直都是吃这样的米茶,她婆母说米茶米炒的太老,吃到嘴里不软和,而且一点营养都没有了。
如此看来,在口感一事上,是没有统一标准,也是见仁见智的。
各家有各家的饮食习惯,难怪有众口难调一说呢。
自此以后,我便只吃家里妈妈为我炒好的米茶了。每年,她都会专程为我炒上一口袋米茶米,让侄子带给我,慢慢煮了吃。
每次打开口袋取米时,都会有一股好闻的香味沁入鼻腔,那是柴禾的味道,米的浓香,更多散发出来的,则是妈妈爱的味道。
离乡的游子,不想自己在外头自己炒米茶米来煮了吃的,在返乡后归程时, 老家人总不忘为他们备上一些炒好的米茶米。如同把老家装进了行襄。
一碗米茶,足以解他们的思乡之苦,拉近与故乡的距离。
各家根据人口结构,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米茶扮演的角色也不近相同。
有的人家会在做饭的同时,煮上一些稀稀的米茶,在饭后喝上一些, 作为正餐的补充。
这时的米茶,在餐桌上扮演的是配角。
有的人家,因全家人都爱吃米茶,在夏季时索性鲜少做饭,而是直接煮上一锅米茶,代替白米饭果腹。这时的米茶,在餐桌上扮演的是主角。
还有的人家会摊上一些煎饼,或买上一些别的吃食,配上米茶一起吃。
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夏季的餐桌,总归是少不了米茶的身影。
不吃米茶的本地人,也不是没有,但是极少。大都为一些肠胃极不好的人。因为米茶经过高温炒制,营养尽失,只剩口感了。
减肥的人甘之如饴,将之视为清肠去脂之佳肴,而肠胃有疾的人便觉着吃到胃里会有些刮人。仍以吃白米饭为主。
我们的三口之家,每日的正餐通常都是准备两样主食:米饭和米茶。某人,生就的饭桶属性,米饭或者面条必须有一样,米茶嘛,则作为饭后的补充。孩子,随他爸。先得吃点饭,米茶可有可无。只不过,但凡家里煮有米茶,她在口渴时就不喝水了,而是直接用勺子舀了米茶水来喝。
淡黄色的米茶水,喝上去有些浓香,不止口感好,而且比白开水更止渴。若是隔夜的米茶水,喝上去还会有一股酸梅汤的味道,另是一番味觉享受。
米茶不分季节,长年可食。
夏天冷食降暑开胃,冬天则可选择热食。
曾经的农耕时代,人们田里活计忙不过来时,大都会在大清早就煮上一大锅米茶摊凉,中午回来若没时间炒菜,则直接就着酵香馒头、坛子里的酸豆角脆萝卜条等咸菜,潦草对付一顿就又奔向田间地头了。
要说米茶配酸菜,那可是绝配,味道妙极了。
前些年风糜网络的校园神曲《妈妈的米茶》,更是将我们本地吃米茶的习俗,以及它的美味演绎到了极致。
从明嘉靖皇帝母亲怀他时害口,而衍生出的这一开胃小吃,从民间到宫廷,已流传了几百年,而且,它接地气的质朴淳厚风味,还将作为本地的一道长寿特色小吃,而继续流传下去。
作为从小吃到大的米茶铁粉一枚,为它作打油诗一首:
汤色淡黄味香浓,
舌尖美味妙无穷。
可食可饮开胃口,
无论春夏与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