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姨夫作品读后感
春节回老家过年,五姨夫把他还未出版的微小说初稿分享给我,有幸在还未印刷出版前第一个成为拜读他原创作品的人,既有受宠若惊的感动,又对他笔耕不辍,多年坚持写作的毅力暗暗佩服,钦佩之余又心生惭愧,我们这些一直在大城市打工,梦想一朝成为大V的人,其实只是作了一个梦,像五姨夫这般多年坚持写作,随时记录生活中所思、所感的脚踏实地的作家还真是不多了,他成了我们小一辈的楷模。
至今仍然记得五姨夫的一首小诗,刊登在一本诗集中,那首诗在我初中时看到,不知怎么的一直记忆犹新,可能用浓缩又精干的语句来表达所有的事物与情感,就是五姨夫创作风格最大的特点。
那首诗名叫 《星期天》
星期天 , 人生河流中的小岛 , 在我游累时 , 便爬到岸边休憩。
这次五姨夫微小说,记录的是郭营子村的一些奇人轶事,也有描写当年那个小山村的特有风景和习俗,这里面或有旧时景像的回忆,也有很多描写的那些儿时伙伴的趣事,或感动、或悲壮、或开心、或伤感,在他的笔下,短短一篇字幅便淋漓尽致的得以展现,仿佛带着我们回到那过去的年代,一次次重温当下的热烈与纯情......
通读全篇,我对文章整体的感受如下:
一、优点
1、文章鲜活有趣,感人至深
真正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读过之后都会在一瞬间所有当年的记忆涌现出来,比如那篇《冷气开放》,张四告诉大江自己在二仙居吃饭,大江问张四在哪,张四不耐烦的接着电话,顺手指着门上的四个大字问服务员念什么,服务员热情的回答了他,念“冷气开放”,张四告诉大江,来二仙居饭店找他。酒过半酣的张四BB机响了,又是大江,说是到了二仙居找不到张四,.......,张四嘟囔一句,没文化真可怕。好不容易大江气喘嘘嘘的找到了张四,还被张四说了一顿“我给你交待清楚的,打小你就笨,冷气开放,冷气开放,我给你说几遍”。大江一脸苦笑,四哥,我跟你说,这块的饭店都是一个名字, 都叫冷气开放.......
我惊讶于五姨夫把这个特别有趣的事,写得活灵活现,也感叹他这么多年仍然记得当年发生过的事情。
还有那篇《我送亲人去参军》,你的二哥去参军,妈妈怎么也不上桌子吃饭,一个人蹲在灶炕端着饭碗擦眼泪,一粒饭也没吃下去。........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敲锣打鼓送参军的亲人,老乡们成群结队的欢送。我也哭了,后来还想起长春一身绿军装的模样......
还有难忘当年河鱼香,大家集体抓鱼的热火朝天隔着薄薄的纸都能感受得到浓烈的、壮观的场面......
有很多作品,结尾都是用短短几个字,道出人心深处,浓浓的情......
二、待探讨的部分
1、定位
这本小说,描写的很具体的郭营子村的人和事,现在的年青人,不一定能读懂这里面的一些风俗和那个年代的情感,能够读懂的人又会真正明白你的用意,让读者犹如穿越般的共鸣,所以这个小说可能会成为”小众精品“,所谓“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不懂的人茫然,懂的人深藏。
2、文章的结构
还不知如何编配,但是我想应该会有人物篇、习俗篇、风景篇......
3、文章的精彩与精炼可以做得更好,充分把您的写作的风格优势发挥出来
有一些文章我觉得用词有些重叠,有堆砌词藻之嫌,失去了小说原本应该有的 “ 精彩、短小、精炼却给人意犹未尽的遐想 ”之感,比如《留下买路钱》 ”回来的路上,小会跟司机聊天,个小力亏的汉臣,刚才好一阵忙活有点力亏".......文中二次频繁的出现力亏; 还有《小村初有电话来》中小卫变戏法似的从脚底下的包里拿出大哥大,在哥几个看直眼的眼神下拨通了小卖部"......看直眼的眼神下,似乎有点绕嘴。《治保主任》中听到王庆富大爷大喇叭里粗声大气掷地有声的广播,这里面的二个词语是否可以删除一个词语;《老学校的前世今生》里,提到同学们提前联系邀请老师参加,终究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天各一方,再难聚齐。物是人非与今非昔比意思相近,有点赘述了。类似这种情况的,我在文中做了标识。
4、文章中最多的小错误,是标点符号。(我已在文中作了标识)
其实作为小辈,我非常忐忑,没有一点文学功底,却来对五姨夫的文章品头论足,真是有关公面前耍大刀的不安,不过我本着不辜负您待我如知已的厚爱,认真拜读后把自己所思所想都反馈给您,希望对这部大作有所帮助。
最后祝,这部作品顺利出版,也祝我们儿时记忆里,很甜蜜的五姨夫五姨,身体健康,相惜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