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学习心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是我却很喜欢与小孩和老人聊天。和小孩聊天,我能接触到孩子有趣而单纯的内心世界;和老人聊天,我能从他们厚重的人生阅历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力量。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我就像在聆听樊锦诗先生讲述她的人生故事,她将自己一生的画卷铺陈在我面前,而这其中的大部分画面都与敦煌有关,敦煌的壁画、敦煌的历史、敦煌的故事与人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敦煌是她的宿命,是她的心归之地。不知作为倾听者的我,能否找到自己的宿命与心归之地,不管如何,樊先生的自述确给了我一些在教育道路上的启示和思考。
一、“热爱,永远可以成为继续下去的理由。”
这不是本书中的话语,而是一部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中的一句台词,用在莫高窟中一个个默默奉献的工作者身上依然适用。樊先生说“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但随着对敦煌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入,她对敦煌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感情,甚至于在离开敦煌的一段时间中潜意识里总是牵挂着敦煌,最终与自己的丈夫相守于莫高窟。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常书鸿是个留学过法国的艺术家,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缘莫高窟,并举家迁居敦煌,他招募了一批学者扎根于这片风沙肆虐、荒漠寂寥的大西北戈壁沙漠,并终生耕耘在这片荒漠中。段文杰,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在被批斗的艰难时期,依然坚持自己热爱的临摹,甚至完成第217窟的《西方净土变》临摹,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为敦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莫高窟人还有很多,他们最终归宿于宕泉河畔,守护者莫高窟这座艺术的宝库。正是对这座人类绝无仅有的文化艺术宝库的热爱和保护的责任,支撑着他们坚守在大漠深处,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份事业,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这样赤诚的热爱令人动容,如今的教育似乎面临着种种问题,教师们深受其烦扰,愿我对教育能有像莫高窟人对敦煌一般的热爱与忠诚,历经艰辛坎坷却能矢志不渝。
二、“研究,一切的决策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之上。”
“研究”二字贯穿了莫高窟人对敦煌莫高窟的考古清理发掘和保护。面对风沙的对莫高窟的威胁,敦煌研究院与各方合作,实施莫高窟地区风沙活动规律及强度的检测和研究,基本掌握了莫高窟崖顶风沙迁移规律,通过安装“A”字形高立式尼龙纺纱网、培植人工防沙林带将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降到最低。莫高窟年代久远,病害不断,要进行预防性保护和修复,而当时外国的专家对壁画修复的材料严格保密,我们的专家找到了能想到的数十种修复材料,并向化学材料专家反复请教,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适合修复用的材料。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矛盾,为了达到持久保护莫高窟的珍贵价值和可持续旅游的双赢目的,敦煌研究院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项目,确定了莫高窟游客最高承受量,并创新旅游开发和保护管理模式——制作敦煌数字电影,建造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设施,实施以“总量控制、网上预约、数字展示、实地看窟”为特点的莫高窟旅游开发新模式。研究敦煌、保护敦煌的工作中还遇到了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空想拍板,而是靠各方的通力合作和踏踏实实地实验研究,才有了解决问题和困境的方案。
“研究,一切的决策都要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之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解决,而有些问题是则要通过研究得到答案。譬如新教师常面临的教学成绩上不去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教学成绩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窍门,这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带有个人特色的方法,这需要自己细细研究,而不是硬搬照抄。我们可以观察那些总是带出成绩优秀的老师们,总结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相同之处和带有个人风格的不同之处,观察总结出他们班的学生又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以及跟着这些教师后面学生发生的哪些变化。再将观察分析出的这些相同的特点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比较,比较出我个人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必有反馈,同时也要接受实验的失败,直到摸索研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这些年樊先生在与国外合作进行保护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先进的保护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涉及多种专业、多种学科,要做好敦煌石窟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人才是关键。但莫高窟的条件太差,过去很少有人愿意去,多年来,敦煌研究院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措施和制度,鼓励青年攻读教硕士、博士学位,继续深造。赵生良是大学毕业去的敦煌,院里把他送到日本读了硕士、博士,在他回来后,又支持他继续做博士后。后来院里发现,长期的国际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于是从单方面派遣研究人员出境学习,发展到与国外联合培养和双向对等培养人才。敦煌研究院一直十分重视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待遇,制定岗位津贴发放办法,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原则,让“近者悦,远者来”。
“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敦煌研究院把一流人才培养置于战略高度的地位来对待,尊重、关心人才,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是面前的人,面前的一个个儿童。他们处于成长之中,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处于决策者的位置,不自觉会忽视他们的思想,秉持着“我对你好,你听我的”这样的想法单方面压制,在师生间往往会产生矛盾,有的矛盾会自然消失,而有的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有一位教英语的初中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连续好几天总是趴在桌子上不听讲,她决定找来这个学生问问原因。听到老师询问,这个男生回答:“我觉得我不喜欢学习英语了”,这个回答让这个年轻的老师很惊讶,他之前并没有表现出不喜欢英语,怎么这两天不喜欢英语了。原来是几天之前,男生的作业没有认真书写,英语老师对作业要求很高,就把他的作业撕了要求重做。因为这件事,男生对英语老师产生了不好的感情,连带对英语这门学科也不喜欢了。老师没有想到会因为这件事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情绪,幸运的是,这是一位好老师,她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并真诚地向男生道歉,还与他积极交流解开两人之间的矛盾。
这是真实的事件,听了之后,我觉得这位年轻老师是一位有责任心、要求严格的老师,是一位懂得反思、关心学生的老师。但她还是可能会因为严厉的教学方式,遭到学生的讨厌甚至会让学生讨厌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也有严厉的时刻,在我严厉的教学方式下,我的学生会不会畏惧数学,会不会渐渐地不喜欢数学。
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反观我自己的教育工作,我有没有关注到我面前的这一个个有思想的生命?还是说我关注的,是他们被笔压得变形的手所写出来的分数?我想,分数重要,人的成长更重要,这也是所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的。
拿到这本书,我曾有质疑,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给我读的书怎么不是教育方面的,而是敦煌。读完这本书,“听”完樊锦诗先生的自述,我感受到的是她阅尽艰辛却甘之如饴的欣慰以及从容镇定看待死亡的宁静,因为樊先生找到了心归之处并为之尽力了。这本书讲了敦煌,但更多地是讲坚守在敦煌的人,以及这些人做的事,而这些人、这些事何尝不能给我人生之指引,教育事业之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是“莫高精神”,我想“坚守教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也可作“教育精神”。
(禁抄袭转载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