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章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技术》What tech does China want? 选自20210814期经济学人的商业板块。
文章首先描绘了中国科技产业的愿景:再过十年左右,中国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乌托邦,充满着云计算、人工智能(AI)、自动驾驶汽车和国产尖端芯片等等“深科技”(deep tech)。电子商务或支付、娱乐等领域的现有科技巨头将会存在,但不会那么自负,也不会那么有利可图。遏制其市场支配力的政策会将其部分利润重新分配给较小的商家和应用程序开发商,以及他们的工人。二线城市将拥有自己的科技产业和本地化服务,与实力较弱的巨头竞争。在监管之下,数据将在系统间流动,供各种规模的公司使用。
而重点是以何种方式实现这一愿景呢?
在过去九个月中,中国监管机构严厉打击了中国蓬勃发展的科技行业,尽管它产生了世界一流的创新和惊人的股东价值,但已不再被视为适合中国发展的目标。8月11日,当局表示,未来五年将加强对各类科技企业的监管。由于这一切,自 2 月以来,最热门的科技集团的总市值至少损失了 1 万亿美元,见下图:
这些科技集团挣的钱,在当局看来以滥用市场力量、剥削工人和污染思想为代价的。作为指导原则,副总理刘鹤最近表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优先考虑社会公平和国家安全的发展新阶段,而不是过去30年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心态。他指出,政府将引导“资本有序发展”,更好地适应“建设发展新格局”。这是与旧的支持增长的模式的决裂。
文中提到了对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教育行业等一系列的整改要求。事实上,这些整改呼应了西方监管者和政治家的担忧:数字市场倾向于垄断,科技公司囤积数据、虐待供应商、剥削工人并破坏公共道德。
特别是在数据方面。去年 4 月,中国国务院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基本上被忽视、充斥着行话的政策文件,将数据与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一起称为“生产要素”;《数据安全法》将于 9 月 1 日生效,《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通过;这些将重新分配大型科技平台在过去十年中积累的财富和权力,巨头们现在被迫转向更开放的模式,促进竞争并使消费者受益;也可以引导资源和人才从互联网公司转移到那些更具战略性的、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能够取得切实成果的公司。
这条路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政府各部门能否协调配合;
(2)打压会削弱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引起市场担忧,例如对初创公司募集资金的影响,如下图:
(3)阻碍中国在 21 世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服务和制定全球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