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朋友圈又被文章刷爆,杀手闯进家门,朋友惨遭毒手,另一个女孩作为被谋杀的对象闭门不出,一场对女孩的道德审判也就此展开。
平心而论,江歌的逝去令人心痛,刘鑫的见死不救也却有不该。社会公众的关心也多数出于良知与善念,但令人痛心的是,随着事件的发酵,社会公众的关心正在变为对另一名受害者的网络暴力。乍一看,这似乎是人们过度善意的表现,但更深层次的逻辑是:刘鑫应该牺牲自己来救朋友。
这样的逻辑深深的刺痛了我,如果一个人的生命需要用另一个人的生命来换取时,不这样做就应该被批判。那么我们又将另一个人的生命视作什么?可以随意交易的货物吗?网络群氓的暴力逻辑令人深感可怖。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的善意会如此轻易的转变为网络的暴力?
我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可以用最大的恶意来伤害另一个受害者,谴责她对生命的珍惜?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的答案是悲观的,甚至是极度悲观的。
国人在失去了传统儒家文化信仰的同时,又不分好坏的接收了西方文化的思想,导致了我们的价值观极度的扭曲;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残余影响,我们将对他人道德的标准定的极高,另一方面我们又在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中造就了自私自利的性格。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毫无顾忌的批判他人,并强烈要求他人也达到自己的道德标准,没有达到就是不对的,是应该被强烈指责的,但我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却又极度的宽松,我们可以原谅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情,并且总能为自己找到足够合理的理由。
网络上大谈特谈的就是这么一群人,在这个信仰被破坏的国度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无知,在标榜儒家信仰的同时却又做些苟且之事;那些少数理智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声音,却始终被网络群氓的暴力言论裹挟。
在最后我想说,那些一味批判刘鑫的朋友,能不能对一个胆怯的女孩多一些宽容?也多一些人性的关怀?我和你一样的悲痛,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到难过,但be kind or be wise,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件事最大的恶果,如我之前所说,是社会价值观的再度扭曲,让社会公众的善意转变为了网络暴力。
一个老人家倒在了马路上,到底该不该扶?
这是一个何其可笑的问题,而发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这又是一个何其可悲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到底落在了哪里?又将去向何方?
我不知道。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在一个令人悲观的世界里带着乐观的希望做我们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