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纠结,小到今天中午吃什么?大到毕业后我该不该考研?参加工作后是留在城市还是回老家?父母逼婚要不要就妥协算了……
我也时常纠结过,看了樊登老师今年在哈弗大学的演讲,我觉得想要分享给大家听听。
樊登老师说了个科学实验,大概的意思是,心理学家把志愿者分成四组,第一组让人看学习相关的视频,第二组看一部电影,第三组看非常无聊的纪录片,而第三组什么也不做。然后四组人坐在等候室,一旦墙上的红灯变绿,就可以进去参加测试。
但一段时间过后,测试人员出来,非常无辜的问大家,怎么没有人进去呢?进去的人都得到了二百块钱,这个测试的时候,不像现在这么科技发达,二百块还是很值钱。
所以当场的志愿者,第一个念头都是,诶呀,错过了!觉得非常的可惜。
最后,实验者让每个人填了感受,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人都感觉还行,第三组和第四组觉得无聊后悔极了。
但我们知道,那个灯就没亮过,这个实验,就是在模拟人生的选择,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选的时候,其实怎么选都是正确的,因为不可能有重来的机会,另一种选择根本就不存在,是无限递归的可能,根本无法证伪。
那么既然怎么选择都可以,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做事,你就不会无聊,也不会感觉选择错了。用实际行动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千万不能停在原地,那样只会让你陷在,当初就该选择另一个,那样只会让自己内耗,陷在后悔中无法自拔,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生活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这个理解让我打开了新的思路,一种不内耗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这之前,我学习过很多种做选择衡量得失的方法。
拿我该回老家还是留在城市发展?参考经济学原理,将城市老家的优劣一一列举出来,在参考我的喜好能力,如何选择会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可能用升维的方式,添加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参考标准,比如是否独生女子,父母年岁大啦需要我,这样我该选择回老家陪伴他们,或者男女朋友在城市拼搏,我该和ta保持步调一致等等新的维度来衡量做决定。
但参考新的思路,其实如何选择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因为选择了啥,我都可以努力学习进步,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点。
今天早上走在上班的路上,没有看脚下,踩了狗屎,没有犹豫的赶紧感恩自己,还好不是摔在了狗屎上,鞋底的脏东西只要蹭蹭就能掉,这样对比一下子,心情舒畅,根本没有被踩到狗屎这倒霉的事情影响我一天的心情,还好心情的一边走,一边看藏在雾霾里的太阳,提前十五分钟到公司打卡,一天都在心情不错的忙碌工作,终于在下班前搞定demo。
这多亏了昨天学习的《轻松主义》,为了不雇佣坏心情,发生坏事后赶紧对自己说感恩,果然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