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三年级才开始学习;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 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a. 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b. 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c.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创造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相比德国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方式让众许多8090后放弃生儿育女。幼儿园小班,每天琴棋书画课,从早晨排到晚上。
小学一年级,拿着专属的行李包装书本,压出颈椎病。
初中到高中,每天没日没夜的学习,坚信“学习改变命运”
好不容易熬到大学,可以享受生活拥抱青春,每晚几年就面临毕业。
中国式的教育正在毒害一代又一代的祖国花朵....
面对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最先改变的就是大学生教育。没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精神压迫,远离家长的高压束缚,宽裕自由的时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还选择专业或者未来的事业。
就现在的大学教育而言,教科书改版的频率越来越慢,学校的教学的内容古板呆滞,专业完全不喜欢的大有人在,然而大学四年慢慢长路,不懂得改变,不懂得发现注定毕业就是事业,亦或者就是除了狼窝又进虎窝。
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的大学生活呢?
刚入大学,就想着就业就是扯淡,没接触专业,没接触社会谈这些都是废话。所以说,大一就是挖掘兴趣,唤醒自己潜在的意识,“千方百计”的体验社会和感受社会。
大二大三,刚刚接触自己的专业,请用对待初恋一样的耐心关心他,关注他,感受它,发现他的美丽,发现与你能产生共鸣的点并深。要像海绵一样吸收一切可能吸收的知识。
至于大四,在你离校感伤的同时,请用你的理智讲你的所学的知识发挥在有发展的行业或者岗位上,不要在“机械劳动”的岗位上浪费时间。
大学四年,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难忘的青春岁月,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毕竟这四年决定你未来的走向。
成功不可复制,你的成功也是他人无法超越的。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专业,唤醒内心的意识,创造你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