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魏斌
初识Docker,那时他还是一家叫DotCloud的公司,和ClodBee,Openshift,CloudFundary等一样提供PAAS服务,由于PAAS服务厂商之间竞争激烈,DotCloud举步维艰,失望之余,2013年DotCloud开放了他的核心项目,一个打包linux下的打包程序,应用可以非常容易的在服务器之间迁移。
无心插柳,柳成荫,Docker迅速受到Google,WMwave,微软,Ebay,Box和Facebook的青睐,策马征战天下,在很短的时候内迅速获得了大量技术人员关注,DotCloud更是更名为Docker inc来彰显支持Docker的决心,容器的技术当然不仅仅只有Docker一种,但是,Docker已经成为容器事实上的标准。可以说,终于出现了一种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write
once,run anywhere”,这也是让业界激情澎湃的根本原因。
Kubernetes源自Google,在Docker还没有自己的容器编排组件Swarm的时候,Google向开源界贡献了他们的容器编排系统
Kubernetes容器集群管理系统,它构建于Docker容器技术之上,为容器化的应用提供了资源调度、部署运行、服务发现、运行时扩容缩容等整一套解决方案,利用Kubernetes提供的功能,我们可以非常方便的管理不同主机上部署在容器的应用.
Kubernets简称K8s或Kube,用户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管理集群,什么是预定义的方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无人值守的自动化管理。例如用户可指定他想运行三个Redis容器的实例。K8s拥有容器自我修复机制,如自动重启,重新计划和容器备份帮助达到你想要的状态。
K8s支持Docker和Rocket两种容器,Google白皮书宣称,未来将对容器层进行抽象,帮助K8s支持更多格式的镜像格式和运行组件.
以一文介绍Kube构建分布式应用的过程
K8s的基本元素
Pod是Kubernetes最基本的部署单元,可以包含container,逻辑上表示应用的逻辑组合。比如一个web站点应用由前端、后端及数据库构建而成,这三个组件将运行在各自的容器中,那么我们可以创建包含三个pod
Service定义了一个Pod的逻辑集合和访问这个集合的路由策略,用于解决pod之间的服务发现问题。因为pod的运行状态可动态变化(比如切换机器了、缩容过程中被终止了等),所以访问端不能以固定的方式去访问pod提供的服务。service的引入旨在做pod的动态映射对访问端屏蔽变化,访问端只需要知道service的地址,由service来提供代理。
Replication Controller简称RC是Pod的副本控制器,用于解决pod的扩容缩容问题,管理Pod的生命周期。通常,分布式应用为了实现高性能或高可用性的考虑,需要多个副本,并且根据负载情况动态伸缩。通过RC,我们可以指定一个应用需要几份复制,Kubernetes将为每份复本创建一个pod,并且保证实际运行pod数量总是与定义的复本数量相等(例如,当前某个pod宕机时,自动创建新的pod来替换)。
LabelService和RC都是建立在Pod之上的抽象,最终要在pod上产生效果,那么它们怎么跟pod联系起来呢?这就要引入label的概念:label就是为pod加上可用于搜索或关联的一组key/value标签,而service和replicationController正是通过label来与pod关联的。比如,有三个pod都有label为"app=backend",创建service和replicationController时可以指定同样的label:"app=backend",再通过label selector机制,就将它们与这三个pod关联起来了。例如,当有其他frontend pod访问该service时,自动会转发到其中的一个backend pod。
VOLUMES
Vloume是可以是一个是宿主机器的文件夹地址或者另外一个容器,容器会被销毁或者重启时,容器内的应用产生的数据或者文件将被丢弃,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保留一些信息,如mysql生成的数据库文件,或者是应用运行时使用的配置文件,又或是应用产生的日志文件,容器被重启后,这些文件都将被容器内的应用继续使用,以保证我们应用的延续性,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到
Kurbernetes架构
和通常的集群环境一样,kurbernetes集群也需要Master和Slave(这里我们叫Work
Node), 管理集群中所有机器的节点叫做Master Node,通过Master主机来管理WorkNode,Work Node上跑的就是我们的Pod。
Master Node是集群的中央控制器,为集群提供统一的视图。为了达到集群的高可用性,通常我们会在集群中创建多个Master Node,以防止单点故障时,重新选举Master
Work Node是集群中的工兵,用来执行Master Node委派的任务,在kuberneter架构中,一个Work Node可以装载多个Pods
Kuberlet
Kubelet是k8s和Docker daemon通信的关键组件。在每一个主机上都会起一个kubelet的进程来创建,销毁Pods以及同步状态
Kuberctl是管理kube集群的命令行工具,格式如下
kubectl [command] [type] [name] [flags]
• [command]对资源的操作指令 如create,describe,delete或者scale
• [type]指定kuber的资源类型 如pod,service,replicationController或者node .
• [name]设置资源运行时的名称
运行你的第一个容器
我们可以使用kubectl命令创建或者运行容器,kubernetes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通过指定镜像名称来创建一个容器
kubectl run redis-master --image=docker.io/redis
通过get pods查看生成的Pod信息
kubectl.sh get po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reids-1-3061617885-kkmt6 1/1 Running 0 1m
另外,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创建pod
kubectl create -f redis-pod.yaml
构建可伸缩的应用
Pod在RC的管理下具有自动伸缩的特性
kubectl.sh scale
--replicas=3 rc redis replicationcontroller “redis” scaled
通过replicas参数可以设置RC管理的Pod实例,在上面的例子中,rc会在运行的集群环境中始终保持3个独立的实例
多容器应用
典型的应用一般由前端和后端组成,简单的架构一般是前端有一个应用服务器,比如PHP,后端有一个数据库提供数据持久化,比如redis。
应用步骤如下:
1启动“backend”的RC:后端服务的RC必须含有Redis Pod的spec
2启动”backend“的service : Redis Service使用selector来定位上一步启动的Pod
3启动“Fronetend”RC:Php RC必须包含Php的Pod
spec,而Pod必须包含应用的预部署,通常我们会扩展Php的镜像,并拷贝程序包到nginx的目录,然后再创建一个新的镜像,容器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并连接数据库。
Namespace,Resources Quotas and Limits
默认情况下,Kube集群中的用户资源都在默认的NameSpace - “default”下,而Kube所创建对象的Namespace为“kube-system”
./kubernetes/cluster/kubectl.sh get namespace
NAME LABELS STATUSAGE
default Active 1m
kube-system Active 1m
用户创建的资源可以被划分为多个namespace,namespace之间相互隔离,这样就可以为资源创建逻辑分组。
1.独立的作用域以避免命名冲突
2.确保对信任用户适合的授权
3.约束指定资源的消耗
使用配置文件创建新的namespace
apiVersion: v1
kind: Namespace
metadata:
name: development
labels:
name: development
在默认namespace下创建RC
kubectl.sh create -f redis-rc.yml
replicationcontroller “redis” created
在指定的namespace下创建一个RC
kubectl.sh --namespace=development create -f redis-rc.yml
replicationcontroller “redis” created
通过配置文件指定资源配额,具体如下
apiVersion: v1
kind: ResourceQuota
metadata:
name: quota
spec:
hard:
cpu: “20”
memory: 1Gi
pods: “10”
replicationcontrollers: “20”
resourcequotas: “1”
services: “5”
创建POD时指定资源访问配额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redis-pod
spec:
containers:
- name: redis
image: docker.io/redis
ports:
- containerPort: 8091
resources:
limits:
cpu: “1”
memory: 512Mi
Namespace,Resource Quota和Limits可以是Kube集群在多个分组之间共享资源并且能为每个分组提供不同程度的QOS(服务质量)
Kube Dashbord
Dashbord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控制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枯燥的命令行操作,可以用来管理Node,部署应用,性能监控等等。
author:魏斌 未授权请勿转载.......
通过简单的介绍,相信你已经对kube的威力有了直观的了解。在现代微服务架构日渐流行的今天,kube为我们构建大型系统提供了基础的支撑,即使你不是具备大型架构能力的工程师,只要能够精通kubenetes的使用,你也可以构建起一个高可用,动态伸缩,固若金汤的分布式系统。下面看看Kube为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1.服务发现 在大型分布式系统,我们通常会使用ESB,dubbo,ZeroICE等RPC框架, 或者直接用硬件负载均衡器,来完成服务发现和路由中转的功能,而kube的基础组件直接支持了此功能,无需我们做额外的工作。
2.运维监控 分布式系统中,偶尔会发生服务不可用的情况,俗称脑裂,这种问题隐藏极深,没有邮件的资源监控机制,一般排查问题会话费大量的时间,而kube做到了自动监控,关闭出问题的服务,自动重启。
3.动态扩容 扩容分为纵向扩容和横向扩容,kube通过RC实现了通过配置自动的创建,销毁,增加或缩减实例,通过 为横向扩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纵向扩容方面,kube的Resource Quoter也能做到精准调配硬件资源的使用。
4.系统的高可用性 使用Kube的namespace和label,我们可以实现多集群部署,做到资源隔离,从而方便的实现多维度管理,灰度发布,冷热切换,双线备份等等以往需要硬件才能支持的工作。
5.应用部署kube提供了官方的dashbord,可以用来部署应用,也可以用来监控容器运行的健康度,当然,喜欢自己开发自动化工具的人也可以通过kube的api,开发出更加高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