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1岁,大四了。4年前高考完,彼时我才17岁。
拿到985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独自带着妈妈,去到了万里之外的 瑞士 和 巴黎 流浪。
谨以此文,献给依然鲜活的回忆。
这是我、也是妈妈人生中的第一次自由行,出行是我提议的,妈妈考虑了几天,郑重地对我说:
“你还没工作,钱归我出”
“你还没成年,签证归我办”
“剩下的我相信你全都可以做到,我没有任何安排和要求,其他的帮助也一概不会有,一切都交给你了。”
犹记得当时的我听到这句话时,在出国的兴奋面前,依然抱怨连天。
如今回想起来却觉得,那兴许是我成年前,得到的最棒的教育❤。
谁能想到,那个高三一整年,只懂得兢兢业业、伏案学习的女孩,在掀开高考的保护膜后,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异国的土地。生活不再囿于书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文字,这世间远比我想象中更加多彩辽阔。
也许初遇总是人生中最特别的,后来我和很多人,走过了世界的很多地方,但这次旅途依然是我内心的挚爱。
四年间, 瑞士 的美景与人情温暖, 苏黎世 傍晚撩人的绯红,明净湖 水里 飞舞的白天鹅,瑞吉山雾气缭绕里的牛铃叮当, 因特拉肯 沁人心脾的滑翔伞翱翔,埃菲尔铁塔的精巧繁复,卢浮宫的深邃绚烂,凡尔赛 的玫瑰色浪漫……
这一切,一直在我记忆的偏僻一隅静静躺着,每次推开那扇门,一帧帧画面就开始喧嚣,即使是曾经在异国无助到想哭的一些时刻,如今想想,也是温暖的微笑。
以此次出行为起点,我不断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去过了 柬埔寨 、 日本 、 美国 等地探寻美景与建筑,有伙伴、有父母、有独行。
对于遗忘我始终很惶恐,想了无数次要把、把它们记录下来,如今,终于这么做了。
连妈妈也问我:“四年前的事情怎么还记得那么清楚?”其实不然。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四年光阴白驹过隙,连行程的顺序都已经在我脑海中混淆了,兴许是对我迟迟未能动笔的惩罚吧。回忆之中,我又看了无数遍以前拍的照片,看了无数遍 瑞士 和 巴黎 的地图,看了无数遍曾经钻研过的攻略。
四年前的我连相机镜头脏了也不会擦,在专业的督促下,如今也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摄影、构图、后期。
又害怕我的文字无法描绘心中至美,在回忆的督促下,把扔了好些年读书的习惯,也捡了起来。
最近在重读文化苦旅,闲暇之余把摘抄做成了手机壁纸,每天读一读。
脑海中的规矩的章程悄然淡化,但那些直击心灵的触动却始终隽永。
这便是我直到现在都笃定不移的旅行的意义:“带上一颗真心,去细细品味世界,立于广阔天地之间、穿过多元文化的缝隙,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渺小。”
迄今为止,没有过留学经历的我,珍惜着每一次旅行带来的短暂的遇见,以四年前的这次旅行为起点,大学四年间我利用课余时间去了5个国家、50多个城市,如今也终于有了些空闲,开始整理这些年的足迹。
推开家门,提上行李箱,我见到了 暹粒 的高棉微笑;摸到了 京都 的千本鸟居;投喂了 奈良 可爱的小鹿;看到了 洛杉矶 辉煌的落日……
但是,在这一张张照片的背后,有我做的厚厚一沓攻略,为了签证的无数奔波和资料准备,改了又改的行程安排,面对突发情况的焦头烂额,还有每次旅行之后回家瘫倒+爆睡……
在带劳累的小伙伴走错路之后我会自责,大家意见难以统一的时候内心也很燥郁……
某次去日本的简易行程↓
不管是照片美景的绚烂,还是背后的统筹与规划,这都是旅途中最真实的东西。有所付出,有所得到。
你的心里因为旅途更加充实了吗?饱满了吗?这才是旅途中至上的珍宝。
现代年轻的社会总是游离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浮躁,时常会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太快了,压力像水一样注入每个人的肩膀,沉得让人喘不过气儿来。
也许旅行对我来说,就是从世俗中抽离的一种方法。
“别让脚步太快了,灵魂会走丢的"
离开了日常的生活环境,把脚步放慢,在与世间无数巍峨壮丽对话的同时——
”等一等灵魂“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在高中、大学阶段就早早地出国学习了。看到他们朋友圈的美景。也许大家都和我一样艳羡不已。因为我很羡慕,所以我也去了。
于是我身边又有很多朋友,会说“好羡慕你去过那么多地方啊”,每当我告诉他们攻略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他们却又会面露难色:
"可是我英语不好……"
"可是我不会日语……"
"会不会要花很多钱……"
"我以前从来都没有出过国……"
我的那句“你可以”梗在喉咙里很多次,最终都还是咽了下去,大概那些借口和踌躇,都是因为内心的愿望还不够强烈吧。
其实,我对日语一窍不通的室友也自己去过日本
其实,穷游的办法千千万万种
许多境外景点甚至比境内更便宜
其实,出门在外,肢体语言完全够用了
日常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舒适圈,它最温和地包裹着你,却也最柔情地束缚着你,小至旅行,大至人生的选择和改变,无一不是在尝试着跳出舒适圈,与这种无奈的温柔去对抗、去成长。
你的心还年轻不是吗?那么大胆尝试一次也未尝不可!
当第一次成功跳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感觉真的令人上瘾。
我愿将自己尚且年轻的身躯,还未被世俗紧紧束缚的灵魂,交付于这无垠的大地。
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旅途,关于意义,与你一样,我也仍在苦苦追寻。
今日仅以一些拙见,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