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智能驾驶平权:一场技术普惠与商业逻辑的角力
一、平权的本质:从技术壁垒到大众消费品的逻辑重构
所谓「智驾平权」,本质上是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车型的奢侈品标签中剥离,转化为大众消费品的标准化配置。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覆盖7万至20万级车型27,小鹏计划将高阶智驾下沉至15万级市场6],背后是车企对「技术均富」的野心——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让智能驾驶成为像ABS、安全气囊一样的标配。这种逻辑的颠覆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汽车行业「配置等级制」的定价规则,转而用「数据规模反哺技术迭代」的互联网思维重构市场。
二、技术平权的三大推手:成本、数据与用户觉醒
硬件成本雪崩:激光雷达价格从万元级降至千元级,速腾聚创等供应商推动其进入15万级车型;黑芝麻智能推出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成本压至3000元以内5],使得L2级方案成本下探至4000元。
数据规模效应:比亚迪440万L2级车辆构建的数据库,小鹏城市NGP百万公里路测,本质上是在用「数据燃料」加速算法进化。这种「越卖越聪明」的正循环,让平价车型也能共享技术红利。
消费者认知跃迁:超60%用户愿为智驾多付1-3万元,但反感「高价低配」的智商税。年轻一代对「自动跟车防加塞」「代客泊车」等实用功能的需求,倒逼车企放弃华而不实的「参数竞赛」。
三、平权背后的商业暗战:车企的生存法则
比亚迪模式:用「油电同价」的杀手锏,将天神之眼系统分为三档(DiPilot100/300/600),在7万级秦PLUS上实现高速NOA。这种「低端跑数据、高端提能力」的闭环,本质是以销量规模碾压技术门槛。
新势力困境:蔚来、小鹏早期依赖激光雷达堆料,导致智驾成本居高不下。如今被迫转向「软件订阅+硬件降本」双线作战,但用户对「期货功能」的耐心正在消退。
供应链博弈:地平线征程6芯片、英伟达Orin的算力平民化,让车企得以摆脱对Mobileye的依赖。这场「芯片民主化」运动,实则是中国供应链对国际巨头的弯道超车。
四、平权的悖论:普惠性与安全性的天平
当智驾系统下放至10万级车型,矛盾开始显现:
功能阉割风险:比亚迪DiPilot100砍掉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实现高速NOA,但在雨雾天气的可靠性存疑;
责任界定迷雾:L3级智驾要求「系统担责」,但现行法规仍以L2框架约束所有功能,导致用户过度信任引发事故;
数据伦理黑洞:海量驾驶数据的采集与使用,涉及隐私保护和算法偏见问题,而行业尚未建立统一标准。
五、平权运动的终极命题:技术普惠还是商业内卷?
这场运动的吊诡之处在于:车企一边高喊「科技平权」,一边暗中划定新的技术阶级——比亚迪用三激光雷达版仰望定义顶级,华为ADS 3.0坚持激光雷达不可替代。看似普惠的浪潮下,实则是「基础功能平民化+高端功能奢侈品化」的分层策略。当15万级车型标配L2++时,30万级车型必须用「城市无图NOA」「代客泊车」制造新溢价。这种螺旋上升的竞争,或许才是智驾平权的真实底色:不是消灭差距,而是动态平衡。
结语:平权之后,汽车将不再是汽车
当10万级小车也能自主变道、跨层泊车,汽车的本质正在发生异化。它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移动智能终端+数据采集器+算力载体」的复合体。这场平权运动或许会催生更深刻的社会变革:当算法接管方向盘,人类对「驾驶权」的让渡,终将引发关于自由、控制与信任的哲学论战。而当下车企争夺的,不过是这场大戏的入场券罢了。
(文中数据来源于网络,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