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很急迫很急切。为了走捷径反而绕了很多弯路。
比如看了很多畅销书,比如《搞定》《 高效人士的七个法则》《刻意练习》《微习惯》《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专注力》《异类》《暗时间》《把时间当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少有人走的路》《小狗钱钱》……
比如研究了各种时间管理系统,比如番茄工作法,SMARTS,GTD……
比如购买了数个付费知识课……
甚至在B站看各种手账的时间管理视频……
……
最后年终总结时才发现对我来说比较有用的只有两本,一本是《小狗钱钱》关于理财,一本是《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关于英语。而很多成功学的书,其实明明一篇文章就能解释清楚的,偏偏要写一本书,反而令热抓不到重点。后来我就学乖了,先看书录小标题的逻辑框架然后看豆瓣的书评总结,再决定要不要看,基本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看的必要的。
现在很多人排斥知识付费,就像一开始很多人排斥kindle。但我觉得存在即是合理,只要找到其优势并加以利用就好了。在疯狂迭代的网络时代2.0,电子书与知识付费会是大趋势。我很庆幸自己身处于这场变革中,学到了很多。心怀感激。
年终总结的时候碰巧发现微信的收藏可以直接导入到Evernote里,于是资深强迫症翻出了关注的大V们所有的历史文章和自己的收藏夹一起,进行了大规模全面的整理总结,总计1000+的100000+的爆款文章,范围涵盖成功学,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理财投资,健身,穿搭,护肤等。这些文章,全都在教你如何变的更优秀,更美丽,更成功,更富有。似乎也是现在充斥着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简书,博客,畅销书的基本内容。
而我读完以后发现,这些公众号,有的一篇文章前后出现好几次;有的前后文章自相矛盾,没有完善的逻辑系统;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反复出现的概念就那么几个。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吧。整理总结完以后,我取关了所有的大V,并删除了购物车和借书车里的很多相关书。现在的我相信,坚持行动才是唯一的捷径,所有其他的所谓捷径实质上都是弯路而已。下面是我对这1000+文章的整理总结:
1)文章是纯鸡汤没有方法论或者方法论不实际
什么样的文章是纯鸡汤?就是虽然很正能量,但并没有方法论。就好像你问别人这道题怎么做,他回答说“要加油!”所以我不喜欢卡耐基的书还有《少有人走的路》,虽然真的很火(可能也因为行文我真的没有办法看完)。他们说要自律要直面问题,可实际很空洞,并没有告诉你应该如何有效地去解决。
而不实际的方法论是什么,就是你说的方法要么是大家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比如减肥要锻炼要怎样;要么指出来的问题现阶段没有办法解决,比如要脱离低水平的思考。其实思考这件事主观上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当你的思维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自然不会低层次思考,但你没法说我现在要脱离低水平的思考就行的,本质上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2)方法论过于复杂或者过于强调技巧
我相信大道至简,过于复杂的方法论会消耗人的精力,而这个过程是不必要的。现在很多文章指责一种行为,叫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但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见识与能力提高战略水平。二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勤奋,即使是最笨的办法,只要时间足够,一直坚持下去,所有的技巧都是浮云,时间是最可怕的杠杆。
这里有三个故事。
一个是关于听写。听写、新概念背诵、看美剧大概是英语学习攻略里出现最频繁的三个办法了。但我依然没有用这三个办法学好英语,有的觉得复杂有的觉得效率低有的没法坚持。今年读了两本书知道了李笑来的朗读法和另外一位老师的阅读透析法,相见恨晚,觉得也是被这些烂办法坑了许多年。可是在看到温言的一篇关于听写的土方法学成英语以后,明白这些年明明就是自己坑了自己,太不踏实太急切了。
另一个故事的大意是两队人比赛去北极,一队资源丰厚,有很多办法去南极可以进行组合优化,而另一队只有雪橇,他们只需要选最好的雪橇和最好的犬,而最后第二队优先到达了终点夺得冠军。
第三个故事就是自称地才的蔡依林的学跳舞和做蛋糕的故事。
所以我觉得,技巧并不重要,天赋什么的也没那么重要,只要是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
只要,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选择你能坚持下去的最简单的办法,哪怕最笨,只要时间够,你能撑到复利曲线的最后爆发,便是胜利者。
这里有两句话分享:
村上春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营生方才获得。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张佳玮:“人都爱天才,因为这个词美妙清脱,是神赐的恩德;但大多数时候,每个一朝成仙的传奇,都曾面壁打坐渡尽劫波,就像天才们最后回顾各自的传奇人生时,并不总会提起他们不朽作品的背后,那些他们拾级而上,狼藉散乱,堆山填海的草稿纸。”
3)别人的经验终究是别人,任何走捷径的行为最后都将付出代价
成功都是倒叙的,因为幸存者偏差这个事实,我们只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像《大空头》这个故事,你说不清到底是因为他们聪明精准的预测,还是运气足够好及时地等到了这场危机。
在所有的捷径里,我相信只有读经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捷径,虽然当下你意识不到这种改变。因为经典虽不能解决你当下的问题,但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你的思维层次,进而影响你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不是排斥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好方法,关键要适合自己。你可以快速尝试这些办法来对自己的办法进行改进,如果这些不能提高你的效率,也希望你能果断放弃,不迷信所谓的好办法。比如我,每次被番茄工作法的闹钟打断都很惊吓,后来就不用了。
有一种常见的走捷径是什么行为呢,就是直接听他人意见投资,自己却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为什么说中国市场上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呢?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所要投资公司的基本面,只是简单的迷信低买高卖这个道理,这样不是肯定会赚钱的嘛?可如果真的就这么轻易的话,哪里会有割韭菜这种说法。只要你对你的投资有一点点不了解,市场最终都会让你付出代价,万分之一的赚钱可能也没法笑到最后。
4)目标太过明确,太死磕
很多文章都认为,我们要盯紧目标不放松,直直走向目标才能实现成功。但我认为,所有的弯路都是你人生的必经之路。说不定这个弯路会和你的最终目标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成就另一种可能,就好像大刘的《三体》,你能说那是弯路吗。
人生这么长,眼光要放远,很多你现在认为的弯路,很久以后发现,你会很感谢这段弯路。
就好像我虽然很喜欢文科,但是当年却选了理科,大学也是读了物理又转去了数学。我不止一次的想过,如果我真的去读了文科,现在会不会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但后来释怀了,很感谢这些年理科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建模,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提高与转变,给了我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新角度。也很感谢老师们给过的教导,大学时候有一位老师总是抽时间给我们讲很多他的感悟与人生体验,娓娓道来没有大道理,却受益终生。
同样有两句话分享:
赖内·马里亚·里尔克:“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不让过去的经验影响现在,也不让未来的妄念影响当下,只纯粹关注当下的目标。
5)过程太急切太浮躁
前阵子出了很多写作班指导写作技巧,报名人挺多,这其实也算走捷径的一种,还有一丝迎合市场、大众、热点的味道,更可能走上一条流水化生产的道路。写作呢,内容是第一重要,而因为其的特殊性,就算是技巧,也不能假借他人之手,嚼别人嚼过的东西,需要自己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悟出属于自己的”道“。学写作,最是急不得,要慢慢沉下去,走出自己的路,比如像李娟。
现在还有很多教人读书的办法,比如怎样快速阅读。但其实书读的慢是理解的慢,当理解能力高了以后自然而然就读的快了。一味的追求速度,不重视理解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泛读很大的一个作用是获得信息,但因为现在搜索引擎的高度发展,没必要进行太多的泛读,特别是泛读会影响人的深度思考能力。这点我深有体会,去年虽然读了130多本,但是很多书没有深入思考,我希望今年我可以读的慢一些,理解的更透彻一些,也从单一的电子笔记转变为电子笔记和纸质笔记相结合,因为纸质笔记的抄写和整理更能加深我对知识的理解。
从容,方能提高品质。
6)随处可见的信息黑洞
现在各类畅销书,各种公众号,市面上泛滥的都是经验总结,书单推荐。现代人患上了知识焦虑症。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说过:“选择是折磨,不是享受。面对爆发式增长的选项,人们很难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得到。”
而现在信息黑洞太多,人很容易迷失。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找一个领域的大师,看看他(她)的推荐或者著作,取法其上,哪怕得乎其中。李源关于精简读书的建议,我做过一篇总结整理,大家可以翻了看一下,个人觉得挺有参考价值。
朱光潜在关于读书的文章里说到,读书要精读要读彻底,一本经典读10遍比泛读其他10本书有用,不要贪多不消化。同时读书要有系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会容易忘记。现在信息爆炸太多,80%的书籍都不值得一看,我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
7)金钱的脚下太多奴隶,到处都在贩卖对成功的渴望
把一件事情做好,用赚多少钱做目标挺好,但如果要做到极致,光有金钱做目标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工匠精神,比如”寿司之神“还有”庖丁解牛“。
极致这个境界,需要专注,需要时间,需要……
【总结】
最后我自总结了所有这些书和文章反复出现的三个核心概念,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能归于其中:
专注+坚持行动+复盘总结
专注:专注是基础,是所有一切的关键。未来的世界,专注力是最稀缺的资源。而如果做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专注可以坚持,可大部分人所谓喜欢只是人云亦云的随大流或者只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谓的天赋就是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哪怕这件事你并不出彩,但这不重要。
坚持行动:自律,时间管理,分解目标,每天都有微小进步。所谓焦虑,不过是所有的时间拿来思考而不是行动。
复盘总结:刚开始难免磕磕碰碰,但总会越来越顺畅。
得到里有一篇 第一性原理 的音频,我觉得很有启发:
你的成就=核心算法 乘以 大量重复的时间(平方)
从本质出发,去除冗余,抓住核心,进行大量有效的可重复的可持续的强化学习,一旦开始重复做,就笨笨地坚持往下做,你的成就会呈指数级积累,像滚雪球一样。
余生很长,不要慌张,我们还经得起很多失败。剩下的这么多年,我们还有好几个10000小时,所以要不要亲自论证一下这个理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