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工作这半年,我才知道学生气是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工作前,和室友聊职业规划,从外所到红圈,从Big Law到金融街陆家嘴,从法官到教授,无一未被我们设想过。有次和老四在国经下课的傍晚,坐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伴着夕阳头头是道地分析LLM和JD的利弊和前景。我说,我真的很想去读JD,不是为了那个学位,我只是想再看看、再经历经历,想在那个文化里浸泡几年,也许人生会有点别的机会出现。后来我们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设想了一遍,考下没考下LSAT,拿到没拿到全奖,转学可不可行,非T14能不能接受,需不需要两手准备雅思,考研可否作为最后的back-up让我们不至于没学上。我们从天刚黄昏聊到过了饭点,摇头晃脑地兴尽而返。然而那时,我们连个像样的雅思都还没刷出来,更别提攻克更艰难的LSAT。
后来想想,人在最艰难的时候果然最爱做梦。那时,我们在城市的远郊区水深火热地备战法考,每天教室、食堂和寝室三点一线,过着枯燥、迷茫又焦虑的日子。最重要的是,这情境“形”似高三,在“神”上却完全相反。高三,是知道枯燥疲累的终点是一个硕大甜美的果实;大三,是彻底认清人生原来没有一个过了就一劳永逸的坎,出了这座园子,以后只会有更多的风雨兼程。
大三是一个集结地,所有因果在那段时间汇聚、成型、水落石出。但事实上,那几年都是一个苦涩的梦。苦到让我周末饭后在操场上看到一家五口在有说有笑地放风筝,隔了好长时间才晃过神。苦到让我甚至在微博上留下“郊区监牢老废狗”这样的语句。因为觉得还没准备好,而不想长大,不想担责;却又因为这日子实在是苦难累,而比任何人都想快快长大,逃出监牢。
毕竟大人们都说,长大就会好的。初中时我问新东方的老师,更喜欢上学还是工作。她说她更喜欢工作后的日子。大学老师在讲堂上回忆往事,说起大学期间每天下课还要骑车去学辅修和acca的辛苦日子,末了来一句:现在就好好努力,以后都会很好很好的。看着她穿了一身的香奈儿,嘴边挂着自己创收千万的合伙人老公,一瞬间觉得不真实。刚开始工作不久,和一个阿姨吃饭,路上回去的时候她说,“你有的东西都会慢慢没有的,你没有的东西时间都会慢慢给你的。反正时间是个挺神奇的东西。”
时间真的是个挺神奇的东西。它让你不用像开了加速度一样发奋图强,而哪怕只是一个碎步一个碎步,在原有频率上前进,也能因为换了环境且慢慢成熟,而拥有更顺心的生活。它让你哪怕只是被时间的小舟推着走,也能驶过万重山去见晴空。当然我知道于我,这其中有其他幸运的因素,但仍然不可否认,这世上确实有“感觉上更对”的生活。时间让我有机会重新过上一种不那么拧着的、充满褶皱的生活。这便是顺水了。
开始工作这半年,起先我还是一身学生气。因为害怕自己有职业天花板,而日常想改专业去读社科研究,或自己创业(连运营模式都有想好了的那种),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每次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就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般地占领了我的大脑,又在一切顺遂的时候像扎破了的气球一样火速蔫瘪下去。画饼原来并不能充饥,画饼是瘾,是患难时一点温存的幻觉。但工作至今,我慢慢戒掉了除了奶茶以外所有的瘾,有的只是对现在生活的打磨和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是喜悦且平静的时刻。虽然我还并未像家在本地且读完所有想读的学位回国的一位同事一样,备齐所有办公设备、配件,万事俱备开始新的一段人生旅程。我还未安定,无论是读书、求职还是安家之路,看起来都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桌面上永远一副收拾完东西就可以随时走人的样子。但此刻,这里也是唯一一处让我有归属感的地方:九十点上班,八九点下班,偶有清闲的时候可以开个小差,有nice且让人亲近的老板和同事,遇事有能拉一把的长辈,无事有交心且随约随走的朋友。偶尔孤独,但更多时候是让人舒心的自由。
在家的时候,喜欢长安街,觉得那里宽敞,路旁有两排暖黄色的路灯,特别适合一个人夜晚无所事事地闲逛。如今,每天天黑后从地铁站骑车或步行回住处的路上,会经过一条健身跑道,那里也有暖黄色路灯照耀下的林荫道,虽不如长安街宽阔,但回家的路上一个人走走,反倒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