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质疑《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吴家荣

内容摘要

质疑什么?

质疑:“以X’的值代入”。(《相对论原理》,P39,A · 爱因斯坦等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并没有给出“以X’的值代入”的推导过程,这在论文发表时是允许的也是应该的,用不着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

前提是:作者要忠实于读者。否则,这里就存在一个漏洞。

只要我们“以X’的值代入”,亲自推导一下,什么都明白了。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说是推导出了“经典洛仑兹变换”,其实爱因斯坦推导出来的是“共轭洛仑兹变换”的一支。

他把“经典洛仑兹变换”放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挂了100多年。

关键词 共轭洛仑兹变换  经典洛仑兹变换(即洛仑兹变换)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由来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石。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推导“洛仑兹变换”。第二部分是根据“洛仑兹变换”进行推论。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首先假设“光速不变”,构想了一个理想实验:“由A向B发射一束光,再由B反射回A”,他是把光作为观察测量工具的,然后利用这个“理想实验”,定义了同时的相对性,最后声称推导出了“经典洛仑兹变换”。再由“经典洛仑兹变换”推论出:“尺缩时慢质增”等等,从而建立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例如:

1、由“经典洛仑兹变换”推论出“尺缩、钟慢”,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4“关于运动刚体和运动钟所得方程的物理意义”。(《相对论原理》,P41~P42,A · 爱因斯坦等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

2、由“经典洛仑兹变换”推论出“质量增加”,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0“缓慢加速听电子的动力学”。(《相对论原理》,P56,A · 爱因斯坦等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

没有“经典洛仑兹变换”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承认“经典洛仑兹变换”正确,就等同于承认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正确。可惜的是,建立在“经典洛仑兹变换”基础上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


§2 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涉嫌学术造假

下面涉嫌学术造假(1)以图片的方式直观地告诉你,爱因斯坦在推导“洛伦兹变换”时是怎样学术造假的。

而涉嫌学术造假(2)指出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学术造假的具体位置。

涉嫌学术造假 (1

涉嫌学术造假 (2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学术造假的具体位置。

具体表现在:“以X’的值代入”处。他并没有给出代入过程,就给出了“洛仑兹变换”公式。实际上爱因斯坦推导出来的是“共轭洛仑兹变换”的一支。不信你代入试试,看看是什么。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实际给出的是:

以x′的值代入,就得出

                                                                           (A)   

其中:   

而φ(v)仍为未知函数。”(《相对论原理》P39,科学出版社,1980年,A·爱因斯坦等著。)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本应给出的是:

以x′的值代入,就得出

                                                                              (B)

其中:  

爱因斯坦推导的本来应该是公式(B),但公式(A)却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挂了100多年,而公式(A)与公式(B)每项相差了一个相对论系数

,真是科学的悲哀。


§3 把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推导过程补上

爱因斯坦在以X’的值代入之前,推导的预备公式为:

(见《相对论原理》,科学出版社,1980年,P38,39。)

爱因斯坦推导时的预备公式,书中我用红线标出如下:

X’的值为:X’=X-Vt (《相对论原理》,科学出版社,1980. P37)

现在我们进行推导,把爱因斯坦没有给出的推导过程补上。

以 x′=x-v t 代入

已知:a=φ(v)=1  (这是爱因斯坦证明了的)

令:

所以:

其中: 

       这组公式不就是“共轭洛仑兹变换”的一支吗?因为每项都比

“经典洛伦兹变换”多了一个相对论系数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的漏洞被发现了!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学术造假铁证如山,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还能是正确的吗?

凡是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正确的人,恐怕都认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是正确的,不知道“经典洛仑兹变换”被放入《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挂了100多年,是个学术造假行为。

爱因斯坦把他本来应该推出的正确结果放弃了,我捡回来补充了“共轭洛仑兹变换”的另一支,创建了完整的共轭洛仑兹变换。


完整的共轭洛仑兹变换具有如下形式:

并在“共轭洛仑兹变换”基础上创建了相对论新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